同理,當親戚、長輩們開啟萬年老梗話題:『你要快點結婚』的時候,你也可以搬出他們的老子,跟他們說『祖先(例如XX祖父)曾跟我說過,身為一個男人,要先安身才能立家,現在經濟這麼不景氣,我連安身都有困難了,如何能夠違背祖父的教誨,反倒先立起家來了。』
這下可好了吧!長輩壓你,你也搬出長輩壓回去,他們就算要反駁你,也不敢說得太絕,畢竟他們也不能得罪自己的長輩啊!
你說你祖父沒說過這種話?別擔心,你祖父才不會記得他說過甚麼話,不然就拿一個不在場但家族中有威望的長輩出來壓,他們絕不會現場call out去確認你說的是否屬實。
再不然,你就搬出名人嘛!例如說郭台銘曾經在報章雜誌上說過先安身後立家的話(同理親戚們也不會去查證)。搬出名人的好處是,名人是一個成功的人,說的話自有道理,會激起身為平凡人親戚的自卑感與失敗感,他們在氣勢上自然也就弱了幾分。
二、#以退為進法:
在華人文化中,很喜歡暗地裡明爭暗鬥地比較來比較去。親戚幹嘛要關心你的薪水、工作、結婚生子的事情?一年見不到幾次的人,真會關心你這些嗎?這些關心不是真的關心,只是為了要踩低你,捧高自己的孩子。這類的親戚很愛說類似:
『唉我那孩子,工作的半死,月薪也不過才十幾萬,把自己身體都糟蹋了實在不值得...對了,你現在工作找得怎樣?』
翻譯:『我孩子工作多好,你連工作都還沒有,呵呵』
你只是長輩間競爭比較的一顆旗子罷了。錯綜複雜的親族關係,長輩們之間的恩恩怨怨,砲口對的不是你,是你的父母。
這時候,你氣到撂狠話、翻桌走人,就輸了。人家只會說:『脾氣這麼差,家教不好』。
此時,你要【#以退為進】,故意捧高對方的優勢,例如:『你的孩子好厲害喔!月薪十萬耶!真是太優秀了!公司給他十萬一定很看重他,想必在公司也是很有頭有臉的,哀~我工作都還沒著落,不如這樣,你孩子可以幫我牽線讓我進去他公司嗎?』
想也知道對方一定沒這臉面,親戚為了拒絕你的請求,只好開始自曝其短,顯得自己孩子工作也沒這麼好,有其他缺點讓你打退堂鼓。
再者,當自己孩子一直被浮誇式地誇讚,華人文化的父母一定會開始自謙、自貶自己家的孩子。這是一種千萬代教養下的反射性動作了。
你一句忤逆的話都沒說出口,光捧高對方,對方還得努力把自己摔下來呢!多高EQ!
三、#將我變成我們:
如果你的家人跟親戚站在同一陣線,數落你還不結婚的事情,你絕不可以回『我不想結婚』,當你說出這句話的同時,你就拉出了一條對自己相當不利的戰線-自己一隊,家人親戚一隊,炮口一致對你,你該有多孤單、多勢單力薄啊!
你得回:『「我們」家不像伯母妳家這麼好福氣,一定是做了很多好事廣結善緣,才能讓後代子孫這麼順利有好姻緣。』
翻譯:暗示給你爸媽聽,你之所以沒結婚,是因為家裡【所有人】沒做夠多的好事讓你這麼快有好姻緣。
父母明明想跟親戚站同一陣線,卻莫名被你拉到與你同陣線了!更慘的是還不知道如何反駁你,姻緣這麼模糊無法求證的事情是要怎麼反駁啦!但父母可能也不想幫你說話,只好趕快轉移話題,或隨便找坐在你旁邊的堂弟開炮,換人審問好模糊焦點。
四、#拉所有人下水法:
過年常常會大家圍著一起吃飯,吃飯就愛聊八卦,如果此時坐你旁邊的長輩一直想【提點你】要快點結婚,與其遮遮掩掩地回答,怕其他人聽到,不如大聲說出來,讓【該不該結婚】這個辯題浮出檯面。
因為當你愈小聲回應,所有人都會靜下來努力聽你們之間的悄悄話,這是人的天性。與其這樣,不如一開始就大方地宣布:『現在我旁邊這位長輩提出是否該結婚的辯題,請在座各位發表一下你們各自的看法,我們來場辯論比賽吧!那些人要當正方?那些人反方?開始辯論!』
嘿嘿!不贊成結婚的人,把你的想法都說出來了,你連口水都省了。這招最大的好處是,當反方(反對結婚)的人,很可能會是長輩自己的孩子,或是其他輩分更大、更有威望的長輩。有些話你不能說,畢竟關係不同、身份不同,可是別人的嘴可以幫你說,卻又不會破壞關係。(通常孩子都很愛跟父母唱反調,父母也常講不過孩子,反方很容易是長輩自己的孩子,讓他們自己起內鬨去吧!以心理學來講,親戚會特別關注某議題,表示自己也有此議題,這個議題勢必在他們自己家是敏感話題,讓他們家自己去辯論,你可千萬別乖乖回答淌混水)
讓議題浮出水面讓大家辯論的好處是,經由正反合,大家交換意見,或許長輩會改變想法。即便沒改變想法,他以後也不敢在過年大家都在的場合中故意問你敏感話題,弄不好又是一場辯論,還可能引發親族間的爭吵、自己家起內鬨呢!
過年本該是個闔家歡樂的日子,卻不知不覺成為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日子,著實可惜!何必為了某幾位人物,而放棄許多美食,孤單流落在外呢!以上四招不尷尬、不招怨的應對技巧,希望能讓您過個好年!
#我好像在寫宮廷劇
#Ashley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