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接到 #佛光大學 邀約,
請我對大學生講談判。
『談判?大學生會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嗎?』
這是我第一個念頭。
現在演講,
學生當趴趴熊睡成一片的情況已不常見,
更常見的是低頭族,
人手一機。
手機影片有字幕、有剪輯、有效果、有多種聲音,更有許多特效畫面。
我呢?
只有一個人,
一隻麥克風。
就算上台搏命演出,
我的聲光效果還是遠遠落於手機裡的影片。
怎麼作呢?
第一步就是......
.
.
.
認清我贏不了手機!
所以我將手機放到螢幕上!
我會找出許多跟演講主題相關的影片,
剪輯成許多小段落,
每次播放個一、兩分鐘的影片,
吸引學生注意力,
並帶入討論中,
影片從我的敵人變成最佳小助手,
設定完美的人事時地物場景,
讓學生快速進入狀況。
再者,
我會區分我的聽眾動機如何。
一般來說,
在大學內的演講,
學生都是為了畢業要求,
看似主動,實則被動地來聽演講。
他們來學習的動機非常低,
甚至許多學生一開始就打定主意不聽,
只是坐在那,為了畢業需要的時數認證。
因此,引起學生動機就變得非常重要。
可是談判這個主題,
不是學生會有興趣的,
該怎麼引起動機呢?
用愛情啊!
我一提起吵架的時候如何談判、
分手的時候如何談判,
台下有些眼睛就亮了起來,
有些人陷入沉思,
因為他們遇到相關問題,
他們渴望知道解決的方法。
當學生開始講將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後,
再創造更多生活中的談判情境引起學生好奇,
例如差一點及格的時候,如何跟教授談判?
買機車的時候可以怎麼殺價?
打工老闆積欠你薪水不給怎辦?
用一個個與他們切身相關的案例,
丟出一個問號,
此時,講師再給予解答,
成為學生心目中的驚嘆號!
講完後發現學生對談判其實滿有興趣的。
看不見的痛點不代表不存在,
只是需要被引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