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教養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有父有母的孤兒》/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可能是小孩的黑白圖像
圖是伊朗女藝術家BahareH BisheH在伊拉克的孤兒院所拍攝。
 
前幾天在臉書上,看到一位媽媽發文,表示自己的孩子再來要上小學一年級了,是否要把孩子送到中南部一家以成績出名的私立學校讀。
 
不過,這是住宿學校,且兩個禮拜只能見孩子一次。
 
我心中默默覺得不妙。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幼兒,要突然遠離家人,住宿讀書,兩個禮拜才見一次父母,如何跟父母建立足夠深厚、信賴的關係連結?
 
果然,就看到底下有網友回覆,她朋友也是從小將孩子送去住宿的私立學校,孩子與父母關係極度不好,一直到高中,將孩子帶回身邊,彼此走了一段辛酸血淚史,才漸漸修復親子關係。
 
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大,光在經濟上要養育一個孩子就不容易了,更何況連心理層面都要照顧到,或許,大人本身都無暇顧及自己的身心狀況了。
沒時間教養孩子、不知道如何教孩子......我看到好多的家,將教養的責任外包給學校...或外包給網路。
 
可是,我必須很誠實的說,學校、老師能幫助孩子的真的有限。況且,孩子即便遇到好老師,但隨著畢業,彼此的連結就逐漸減弱了。
 
家,是一個孩子最初的所在。也是最後的所在。孩子是跟著父母一輩子的羈絆。如果連父母都放棄責任、將教養外包,孩子會感到被遺棄。
 
這個世界不缺優秀的人,但缺乏愛與連結。我看過許多高成就的人,活得真的好不快樂,甚至,對自己很沒自信。
 
手機、平板與機構,成了孩子冰冷的鐵絲父母。孩子物質生活無虞,心裡卻極度匱乏。
 
我不認為要花24小時陪伴孩子的家長才是好家長,我認為與孩子相處,質比量更重要。但家長是否願意花心力跟孩子建立關係,是否重視在意孩子,孩子是感受得到的。當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缺乏一席之地,孩子出現偏差行為、心理疾病的時候,父母也很難即時對孩子發揮足夠的影響力導正孩子。
 
在你身邊,也認識誰,是有父有母的孤兒嗎?
立體書封 青春不是突然就 b-1
------
台北• 3/14(日)14:00 LIFE Lab.人生設計所
台中• 3/21(日)14:00 金石堂書店(台中店)
高雄• 3/27(六)14:00 政大書城(光華店)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少年的叛逆,跟幼兒的哭是一樣的!》
可能是 2 個人和大家站著的圖像
今天上《#幸福女王Kelly 何太 的廣播,介紹【#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這本書,同時收到消息,這本書登上親子教養類新書榜第一名啦!真是太開心!
 
主持人Kelly本身家中也有兩位青少年孩子,我很享受在採訪過程中的交流,激發我許多靈感。
 
我們談到了關於「#叛逆」兩個字。我認為叛逆,涉及 #權力地位。如果一個家中,權力地位大的人,也就是父母,他的地位很牢固,弱勢者(也就是青少年)覺得無力反抗,那麼這個弱勢青少年會顯得很乖,或是陽奉陰違。總之,他在家長眼中是一個符合期待的好孩子。
 
但如果弱勢者企圖獲得一點力量、企圖掌控家裡或自己,而他的企圖、價值觀跟家中掌權者不一樣,這時候掌權者很容易開始跟青少年比拳頭、想壓下孩子,讓孩子順從自己。
 
但其實孩子只是長大了,有自己的主見了。就像我們無法掌控伴侶、無法掌控我們家中的長輩,事事聽我們的話。我們感到很無奈,但也只能接受。
 
現如今,連家中唯一聽自己話、讓自己過得順心的孩子,也開始失去掌控。我們不喜歡這樣的狀態,於是,扣上一頂叛逆的大帽子,好像就可以解釋一切。但這頂帽子,除了拉遠親子關係,其實沒有實質解決任何問題。
 
我一直認為,孩子有自己的主見,且願意向父母表達出來,是一件很優秀的能力。
 
我看過許多孩子,從小很會讀書,是乖乖牌,但長大後到了職場,卻不知道如何拒絕同事、長官不合理的要求,被侵犯、界線被踩,習慣性地壓抑情緒,不是忍出病,默默離職,就是某天突然因為一件小事大爆發,撕裂關係。
 
這其實是缺乏協商能力的展現。
 
幼兒是很會談判的,他甚麼都沒有,卻可以用情緒,說服父母買下他想要的玩具、拒絕吃他不想吃的飯,令父母沒轍。
 
青春期是第二次學習協商能力的機會。可是,許多人在成長過程,沒有學會協商能力,持續用幼兒的方式協商,例如甩門、臭臉、大吼大叫。青少年需要在這時期,經由父母引導,再次學習協商能力。
 
因此當父母的,要清楚自己的底線在哪裡,踩穩底線,但也不要太僵化,要留一些妥協、退讓的空間,給青少年一個說服父母的機會。例如每天可以使用多久網路、門禁時間是幾點、出去玩可否過夜等等。
 
青少年在說服父母的過程,是訓練協商表達能力的重要時刻。青少年孩子在想方設法說服父母的過程中,可以統整自己的想法,更清楚自己談話想達成的目標,而非陷入與父母的權力鬥爭中。這能幫助青少年學習用理智溝通,而非用情緒作關係勒索。
 
父母聽青少年說也很重要。尤其這十年來,科技發展快速,更凸顯跨世代溝通的鴻溝。在孩子說服父母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 #傾聽,用孩子的眼光來認識他所處的世界。永遠要記得,父母跟孩子是活在不同年代的人,彼此認識的世界差異是很大的。
 
例如,主持人kelly在採訪我之前,才剛結束採訪一位大四學生就募資成功的創業家。我認識一些學生,在國中、大學,就開始經營自己的網路頻道,或經營電商,他們的收入都超過我好幾倍。
 
這些工作是十年前絕對想像不到的工作。有爸媽對於自己的孩子創業,相當煩憂。認為領人薪水有穩定收入才是王道。但是,誰又知道未來這家公司會不會倒、會不會被裁員?在這個年代,已經不是認命待在一個地方好好工作到老,就看得到未來的出路。
 
社會變動快速,未來甚麼職業會留下?甚麼職業會新增?現在熱門的科系,以後會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誰都不知道。
 
若孩子一直乖乖聽父母安排,他會對自己的未來很迷惘,且變得不敢做決定。尤其當孩子聽從父母的安排,卻過得不順遂,孩子會怨嘆父母做錯選擇,成為一個受害者,認為是父母要負責。
 
卻忘了,自己已經長大,這是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可以為自己負責。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父母適時放手,讓孩子長大很重要。當一個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擁有挫折忍受力,能夠清楚自己的目標,學會思辨,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人協商、團隊合作等等,這些軟實力,才是無論未來世界如何變動,都能讓自己佔有一席之地。
 
青春期,是二次成長最關鍵的時刻。幼兒哭,我們要教幼兒學會用說的來表達。青少年叛逆,我們要教青少年學會協商溝通。
可能是一或多人和顯示的文字是「 1:33 LTE+ 博客來-新書榜 books.com.tw 博客來 中文新書暢銷榜 親子教養 切換分類 中 出小圖 青 春 HLL 力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校 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 作者 :陳雪如 79折優惠價 $300 我想教會孩子的事 如的創意班級經營術 作 林晉如 79折優惠價 $363 补狂公 隆提隔の, 1110 親子情緒課 抓狂父母拯救計劃: 財富 女神王宥析教養學 作者: :王宥析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以 愛的對話 陪孩子走過情 作者 李儀婷」的圖像
台北• 3/14(日)14:00 LIFE Lab.人生設計所
台中• 3/21(日)14:00 金石堂書店(台中店)
高雄• 3/27(六)14:00 政大書城(光華店)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叛逆真的不好嗎?》/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20歲的學生來到我面前,忿忿地跟我說:
「老師!我要申請去美國讀研究所!我受夠我媽老是要控制我了!我大學要念甚麼科系學校,是我媽幫我安排的,就連畢業後去美國讀研究所,也是我媽的計畫。」
「我想說去美國也好,我離我媽遠遠的,她就不能再控制我了!」
 
我看著孩子,心想她應該很想找回自己人生的主控權,不再過一個被媽媽安排的人生。鼓勵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去美國讀一個自己真正有興趣的科系。
 
沒想到孩子對我拋出求救的眼神,同時顯示出一副「老師妳應該要幫我決定」,一副責任外包的樣子,不斷逼迫我幫她做選擇,告訴她應該讀甚麼科系、甚至希望我幫她找好一切如何申請美國學校的資料文件。
 
我才恍然大悟,這孩子雖厭倦被媽媽主控的人生,但卻也同時失去主控自己的能力。她害怕做出錯誤的選擇、不願承擔失敗。如果一直由別人掌控人生,她不但不用承受失敗的責任,還可以一直責怪媽媽。
 
或許這跟每個人對於「叛逆」的定義有關吧!我發現,許多人對於「叛逆」的定義是「#他不聽我的」,所以,我們會認為開始堅持穿上不同顏色襪子的幼兒叛逆、覺得老是臭臉不睡覺一直玩手機的青少年叛逆、覺得自己的伴侶也有夠叛逆,甚至覺得老人也很叛逆啊!
 
只是,#叛逆涉及權力地位,強權者認為別人就該聽自己的,而弱勢者若希望家中其他人聽他的、堅持自己的主見,就容易被視為「叛逆」。且這個弱勢者,還不能太沒有力量,如果太沒力量,一下就被家中強權者壓制下去,根本連構成叛逆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撲滅了。
 
如果由這角度來看青少年的叛逆,會發現是「#一種利於未來生存的力量」。孩子知道如何在弱勢中讓自己獲得與父母抗衡的力量、知道自己想要甚麼、並能夠爭取。
 
只是,青少年想要的,往往跟家長不一樣,所以家長很頭痛。
 
例如,家長希望孩子認真讀書,孩子覺得現在社會學歷已經無法保障未來,這麼辛苦讀書幹嘛?而且課本教的東西很多都過時了,網路上的資訊還比較新、比較正確。
 
如果這時候家長只是用強權,要孩子讀書,只是在比誰的拳頭大,即便贏了,也輸了關係。
 
很多時候,孩子的「叛逆」,來自於生長背景不一樣,跨世代親子間產生溝通上的困難。
 
此時,家長需要的是「#傾聽」,先放下成見,了解孩子的想法,邀請孩子思考他打算怎麼做,而不是把精力放在與父母抗衡。
 
例如,孩子覺得學歷無用、課本無用,那他未來想做甚麼?他要怎麼幫自己儲備競爭力?是否可以利用善於蒐集資訊的能力,找出課本上錯誤的地方?在校園中除了學歷外,同儕與學校學習資源也是一大重點,孩子如何為自己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走在自己想要的道路上?
透過引導思考,或許孩子最終會發現,國高中階段先好好讀書是他目前最能幫自己的選擇。雖然這選擇跟父母期待的結果一致,但用強權逼迫,或讓孩子自己做出這選擇,效果完全不一樣,對於親子關係的滋養也完全不一樣。
在《#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這本書中,除了提供具體上與青少年孩子相處的方法外,也會透過許多實務案例,讓家長了解如何引導憂鬱、焦慮、被網路霸凌、網路成癮、生涯迷惘等等的孩子,讀懂孩子求救訊號。
最後,親子問題,絕不是單獨某位家長跟孩子之間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結構的問題。把問題根源放在某一位家庭成員身上,其實是不公平的。本書會介紹如何使用與薩提爾同樣身為家族治療大師的 #Bowen理論,用系統觀的方式,反思關係問題,用「整體的視野」來解關係上的僵局,尋找新契機。
立體書封 青春不是突然就 b-1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我跟 《親子天下》 合作的新書《#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上市啦🥳

立體書封 青春不是突然就 b-1
我在國中、大專院校擔任校園心理師,
七年多來接觸到許多青少年,
有些人憂鬱焦慮無法正常上學,
有些人因為性向跟父母斷絕往來,
有些人受網路霸凌之苦,
也有些人網路成癮,
甚至面對人群感到恐懼。


這是一群成長於 #網路世代 的孩子,
世界變動快速,
孩子的成長背景跟父母小時候差太多了,
許多家長不知如何跨越世代的代溝,
為了孩子好,所以管教孩子,
卻在管教過程中,
撕裂了關係,
把孩子給推遠了。


家長覺得青少年拒絕溝通,混身是刺。
青少年卻覺得家長都在說教、不理解他們。
彼此都覺得孤立無援。


你知道嗎?
成長於網路世代最大的特徵,
就是 #延遲長大,


現在的大學生,
會抱著玩偶來上課,
他們為玩偶創立虛擬帳號,
將玩偶視為最信任的朋友,
撫慰自己的不安。
他們怨恨父母老是為他們做決定,
卻在擁有選擇權的時候,
徬徨不安,希望父母師長給予一個肯定的命令。


他們人際變化快速且薄弱,
今日跟你好,
明天開小帳號罵你。


他們許多人不再進入愛情中,
不喝酒,不抽菸,
很乖,卻卻乏主見、過度自我中心,
像個長不大的孩子。


網路讓人缺乏面對面互動的能力,
導致社交技巧薄弱,
加上少子化的影響,
許多家長無法對孩子放手,
過度保護孩子,
孩子一邊喊著要自由,
一邊卻又不成熟獨立,
無法為自己行為負責。


這本書中提供「3大關鍵思維×4項家長覺察×6種頭痛情境」
透過我第一線校園工作的經驗,
輔以對於網路世代青少年的最新研究,
結合由阿德勒而來的「正向教養」法,
以及與薩提爾同為家族治療大神的「Bowen理論」
希望能搭起家長、老師與青少年間的橋樑,
全面解讀青少年的求救訊號,
相愛,不再相礙。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https://reurl.cc/NXyzqe
-----------------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路謠言引爆的親子衝突》/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可能是 1 人和顯示的文字是「心理師的對話練習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的圖像
懶人包版點此:https://reurl.cc/1YVeyp
 
👩‍🦰媽媽用賴在家族的群組,傳了一則網路謠言,說多喝熱的檸檬水,身體就會變鹼性。
👩‍🦲孩子責罵媽媽散播錯誤訊息,不斷用科學依據說理,說服媽媽相信這訊息是錯的。
🔥但媽媽仍堅信這則網路謠言是正確的,雙方大吵了起來。
---
溝通演變為爭吵,往往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發展,短短三句話就撕裂關係。在溝通中,我們要拿放大鏡這一來一回的對話中,對方的意圖以及背後的隱藏意涵。吵起來沒關係,但事後可以拿出放大鏡,檢視自己的溝通歷程,了解爭吵如何發生的:
---
 
👀媽媽傳網路謠言背後的意圖,是好意,是關心家人健康。
---
 
👀媽媽想與家人建立關係,屬於情感層面的溝通。因此孩子用說理的方式,無法打開媽媽的耳朵。在溝通之前,要用對方可以接收的方式溝通,先與對方同頻。也就是說,孩子在說理之前,要先回應媽媽的情感層面,媽媽才不會一秒陷入防衛、才比較有機會聽進孩子後面的醫學理論根據。
 
👩‍🦲例如孩子可以回應媽媽:「媽媽,妳特地轉傳這訊息給我,妳很關心我們耶!謝謝媽媽。但我查了一下,醫學上表示說喝檸檬水並不會改變體質變鹼性,我也很關心媽媽喔!我怕妳照做錯傷害身體,那我也會很擔心妳的。」
---
 
👀孩子發言的目的,是因為擔心群組中的其他家人誤信謠言,學到錯誤知識。於是我問孩子,群組中有哪些人?哪些人會自己判斷真偽、哪些人會誤信?會誤信的那些人,會願意聽這些「醫學根據」所以就不相信網路謠言了嗎?
 
在引導與自我思辨對話歷程中,孩子訝然發現,即便他不斷說明醫學原理,但群組中那些偏信網路謠言的人,仍舊會堅信網路謠言是真的!
 
也就是說,他的發言完全是白費力氣。無論他是否發言,會信的人就是會信,不信的人就是不信。
---
 
👀那麼,他到底為何執意要說服媽媽這則網路謠言是錯誤的,堅持要媽媽收回訊息,甚至與媽媽發生爭吵呢?
 
我探問孩子,以前媽媽傳網路謠言,你也會發這麼大脾氣嗎?
 
孩子說,不會。以前就告訴媽媽這是錯誤訊息,然後就不管了。
 
我繼續探問孩子,那這次為何發這麼大脾氣呢?
 
孩子想了想,發現這次會這麼生氣,是因為最近要過年了,孩子與媽媽常常因為一些民俗習慣的不同,與媽媽發生爭執。孩子認為媽媽過度迷信,因此當媽媽亂傳謠言,孩子前陣子受不了媽媽的迷信情緒,瞬間被激發。這才是爭吵的主要原因。
---
 
👀當對方的某個言行,激發我們自己強烈情緒,想也不想就無意識地向對方發動攻擊,通常代表我們不是處於「此時此刻」中,而是處於「過去」中。
 
例如孩子表面上針對網路謠言是否正確與媽媽發生爭論,但實則是過去與媽媽之間關於迷信行為的戰場拉長,讓「過去」影響到了「此刻」的溝通。
 
當意識到溝通並非針對此時此刻,就要先幫自已積極暫停。安頓自己的內在,直到理性再度恢復。尤其當雙方對於迷信這件事的爭吵,都處於一種過度敏感的狀態,更需要給對方空間時間消化一下情緒。
 
當孩子看見了媽媽想建立關係的意圖,卻發現自己的回覆無法建立關係,反而是撕裂關係,且背後起因於過去的爭吵,就比較能意識到此刻自己該選擇如何回應,而非無意識地陷入權力鬥爭中。
 
---
 
👀即便發生了爭吵,但事後拿著放大鏡,探究自己的對話歷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孩子願意探究,是因為在意媽媽,想修復與媽媽的關係,這點是值得自我肯定的。
 
---
短短三句話,衝突一觸即發。但當我們放慢回應的速度,拿著放大鏡,探究自己與對方的對話「歷程」,卻可以看到許多潛藏的訊息。這樣的溝通方式,不只可以用於親子關係,也可以用於伴侶相處,甚至職場溝通中。
 
說到底,這樣的溝通方式不難,許多人也都知道。但為何知道無法做到?
 
因為 #慣性。我們大腦舊有、習慣的回話方式,讓我們不斷重蹈覆轍。這就是為什麼身教非常重要,孩子在沒有意識的時候,就已經不斷吸收學習大人的應對方式,在大腦神經連結中形成網絡。
 
要開闢新路,用新學到的對話模式於日常溝通中,需要大量的 #案例#浸泡。例如觀察身邊好的應對方式,在心中演練,學起來。或多閱讀溝通、教養方面的書籍,讓這些好的溝通模板,儲藏在我們「新近記憶」中,因為記憶猶新,所以發生衝突時,這些好的溝通模板很好被提取出來讓我們使用,多次使用之後,大腦神經連結就會成功開闢新的溝通模組與對話模式啦!
立體書封 青春不是突然就 b-1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走去吃飯的路上,看到了一隻狗。
我可以感覺到狗狗的興奮,牠走走停停、東張西望,情緒很高漲。
我受狗狗影響,情緒也跟著嗨嗨的。
 
「啪!」主人拿起手上的報紙,捲起來當棍子,用力地打狗狗,一邊罵著「走路專心走!不要東張西望!」
 
我嚇到了。很明顯狗狗也嚇到了。牠知道自己惹主人不悅,搖著尾巴挨近主人,試圖討好主人。
 
可才不到一分鐘,狗狗敏銳的狗鼻子,聞到了躲在草叢裡的老鼠。狗的天性就是獵捕,這隻好動狗怎麼可能錯過呢?
 
「啪!」又吃了一記棍棒。主人罵著「不過就是老鼠有甚麼好激動的」,拉著狗狗就走。
 
我想幾年後,這隻狗應該對甚麼東西都失去興趣了,因為主人不准牠擁有好奇心。可是,這隻狗的天性不是這樣的,這是一隻很好奇、活潑、好動的狗,牠得違背天性活著,為了不再被打。
 
人也是一樣的。可是人跟狗的差別是,狗沒選擇,人有選擇。當孩子大了,他可以選擇繼續違背自己天性活著,或者反抗父母,甚至離家獨立生活。
 
我常常聽到父母說孩子很會裝、很會說謊、在別人面前好像很有禮貌很乖,回家就像個惡魔,覺得孩子超假。
 
可是孩子為什麼需要「假」、需要在其他大人面前偽裝?因為孩子知道,他得活出父母期待的樣貌,才是OK的。
 
願意「假裝」的孩子,代表他還在意父母,願意為了父母表演一下,也代表,孩子心中很清楚知道父母期待自己是甚麼樣貌,這是一個馴化的孩子,而不是愛說謊欺騙的孩子。
 
回到家,孩子願意表現自己真實樣貌,反而值得慶幸。這總比孩子在父母面前也得演戲來得好,父母如果連自己孩子真實的樣子都不知道,以為自己孩子很乖很好,卻不知道孩子早就想殺了自己或殺了別人。
 
孩子可以展現真實樣貌,代表環境給他足夠的空間,讓他可以長成自我。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長歪,認為自己需要負起管教的責任。問題是,青少年並不需要管教,事實證明父母也管不了,當父母愈想束縛孩子,孩子就離父母愈遠,親子關係惡化的結果,就是父母的話孩子一句也不想聽。
 
不但沒成功管教孩子,甚至失去孩子的心,成了孩子最大的敵人,見面也無話可說、說沒兩句就又吵起來。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跟支持,給予引導但尊重孩子的意見跟選擇。或許,不是孩子長不大,學不會負責,而是父母不願意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給孩子犯錯、為自己承擔責任的空間。
 
孩子需要父母的信任與賞識。當親子關係好了,孩子自然願意和父母聊天,很多問題就在聊天的過程中被解決了。
 
不良行為本身不是問題。惡化的親子關係才是一輩子的傷與痛。尊重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來到世界上有自己的學習與天賦,別讓孩子都活成了某種大人期待的樣子。
 
尤其,未來世界變化快速,學歷並無法保證一個人成功。人格特質才是決定一個人高度的關鍵,而人格特質的養成,就在平日父母與孩子一點一滴的相處當中累績而來。
 
培養一個有自信、相信自己的孩子,而非一位挫敗的孩子。
 
快樂的親子關係比甚麼都重要,是給孩子一輩子的禮物。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的專注力去哪了?》/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可能是 1 人和顯示的文字是「 P #01網星人駕到 J 專注力去哪了?! Y 陳雪如Ashley 心理師」的圖像
懶人包版:https://www.facebook.com/AshleyPsychologist/photos/pcb.391234272273112/391233275606545/
Q:
一位跟青少年孩子相處極好的媽媽,
告訴我她唯一親子相處上的困擾,
是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這麼需要網路?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無法專注,
讀書五分鐘,
滑手機1小時。
但又無法沒收手機電腦,
現在學校課業也需要電腦來完成。
該如何訓練孩子專注力呢?
A:
專注是需要訓練的。
現在孩子習慣看影片,
需要大量刺激吸引注意力,
相對來說讀書實在無聊至極,
很容易拿起手機開始滑。
除了改變教學模式,
增加影音刺激以及互動體驗外,
建議無法專注的人,
可以在讀書的時候,
把手機放到另一個房間,
並規定自己每15分鐘就一定要休息5分鐘。
先透過15分鐘短時間的專注,
訓練專注肌肉,
之後再慢慢拉長時間。
另外,
如果無法一次完成目標,
記得要停在高潮。
下次才會迫不及待想繼續完成。
而不是遇到瓶頸才停下來不做了,
這樣下次要去做時,
心裡抗拒會很大,
拖延戰術的防衛機轉自動開啟,
浪費很多時間。

-#Ashley心理師資訊-

書《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親子天下》:https://reurl.cc/Dv4d3Q
書《你的溝通必須更有心機/時報出版》:https://reurl.cc/7XWMVl
線上課程《成熟大人的職場心機溝通術/PressPlay》:https://bit.ly/3glbPfD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溺愛是變形的心理虐待?!》/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最近網路上廣傳一個貼文,一位大學新生要去南部念書,媽媽不放心孩子,打算跟孩子一起去住宿。孩子也擔心自己怕生、無法料理生活瑣事,希望媽媽陪同住宿,但又擔心室友的眼光。
.
學校同意媽媽一起去住宿這件事情本身就很離奇。大部分學校宿舍都需要用搶的,不太可能開放床位給媽媽住。通常只有一種狀況,學校才會讓家長跟孩子一起來住宿:
.
「孩子有殘障證明,需要住特殊寢室,而且明顯無法自己一個人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照顧。」
.
但從貼文中描述看來,這位同學不是真的身體有障礙無法自理生活,比較是心理上無法獨立。
.
更離奇的是,這位發文的是男同學。男宿舍允許女家長隨意進出、陪同住宿,怎麼想都很離奇。有些學校宿舍嚴格到,異性家長要進入宿舍幫學生打掃寢室都需要特別經過申請呢!
.
---
.
好吧!我們就假設這則貼文是真的情況下,我覺得這位家長的不放手,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
這孩子很難有機會學習如何與陌生人建立關係,練習社交技巧,因為只要躲回宿舍,跟媽媽建立關係,世界就是安全的了。
.
媽媽因為擔心孩子,放棄自己的生活,搬去跟孩子住。為孩子打造了一個安全、卻虛假、不真實的世界。這位媽媽屬於「溺愛型」的教養方式-幫孩子解決問題、過度保護、總是拯救孩子。
.
這類孩子長大後,容易變得:
.
⚠️覺得自己沒有解決事情與決策的能力
.
⚠️成為自我中心的巨嬰、覺得別人就該伺候自己
.
⚠️別人要照顧服侍我,才是愛我
.
⚠️無法面對不安、焦慮
.
⚠️不合理的覺得都是別人虧欠自己、都是別人的錯
⚠️我想要的就要給我,無法面對痛苦與失望的經驗
.
過度溺愛孩子、幫孩子解決一切問題的愛,其實是剝奪孩子獨立、成長為大人的機會。不放手的父母,希望孩子一輩子依賴自己,但等到父母老了、死了,孩子到時候要依賴誰?如何在社會上生存下去?
.
寫到這裡,我覺得這篇貼文真不是一個笑話,是一個恐怖故事。愛著愛著,愛成了一種心理上的虐待-孩子肯定可以感受到自己需要像個無能的孩子才會被愛;養出一個人格扭曲的孩子-對世界充滿害怕,過度膨脹自己的重要性,卻又對自己毫無信心可以解決任何事情。
.
---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不再是孩子了!是「過渡期的大人」,是時候該把孩子當大人看待了!
.
往後在幫孩子解決問題之前,可以先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
☑️我如何幫孩子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
☑️我有進入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感覺被我支持、同理嗎?
.
☑️我如何幫孩子發展社會應對進退的能力?
.
☑️我如何幫孩子面對自己的情緒,接受失敗與犯錯,並從中獲取經驗?
.
☑️我能接受孩子想法跟我不同嗎?
.
☑️提醒自己「改變是需要時間」,看見孩子一小步的改變並鼓勵孩子。
.
成為超人父母,幫孩子解決問題很簡單。難的是,如何看著孩子受苦受難,在一旁陪伴、支持孩子,卻不過度插手介入,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事實上,讓孩子面對自己行為的後果,孩子會覺得被尊重跟信任,對自我賦能。
.
停止溺愛孩子,不直接幫孩子解決問題,但可以同理孩子的感受,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孩子握有最終決定權,決定該如何處理,並讓孩子承受選擇後的自然後果,培養一位獨立自主、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孩子。
.
👍線上課程《說服即戰力-16堂溝通心理學》:https://bit.ly/3glbPfD
👍書《你的溝通必須更有心機》:https://reurl.cc/7XWMVl
.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