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宗憲 稱憂鬱症病患全因「不知足」!心理師憂鬱症是生理跟心理的疾病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大家站著

 

一、#你聽過遺傳性憂鬱症嗎

 

如果憂鬱症是因為三個字「#不知足」,那就不會有人得到遺傳性的憂鬱症了。事實上,憂鬱症除了環境壓力因素,也跟大腦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與多巴胺dopamine)分泌不足有關。

 

硬要憂鬱症患者感到快樂是很不公平的。

 

二、#憂鬱症患者可以不吃藥嗎

 

許多個案常問我:「老師,我可以不吃藥嗎?吃藥傷身。」

 

是,吃藥傷身,但不吃更傷。就像你生病了,是不是要先吃藥,幫助自己身體強壯起來,才有力量對抗疾病。

 

憂鬱症也是一樣阿!抗憂鬱劑SSRIs(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可以幫助我們增加血清素分泌的增加,進而讓我們不感到這麼沮喪、低潮。

 

三、#但我吃藥反而更不舒服

 

治療憂鬱症的藥物有非常多種,而且每個人需要的藥量也不一樣。一開始服藥的時候,難免會有副作用,例如我聽過個案跟我說,他吃藥後變得很想睡覺、更沮喪、甚至沒食慾、頭暈頭痛等等。

 

因此,剛開始去身心科或精神科就診時,通常醫生會一個禮拜請你回診一次,就是為了幫你調整藥物,如果真的覺得很不舒服,可以自己主動提早回診,告訴醫生你服藥後的狀態,幫助醫生找到適合你的藥物種類與劑量。

 

四、#我覺得比較好了可以自己減藥或停藥嗎

 

千萬別!如果自己就可以當醫生,那精神科醫生讀這麼久的書來幫你看病幹嘛?藥物彼此之間可能會互相影響跟配合,不要自己挑藥吃,也不要自己停藥,更不要有時候吃有時候不吃,看心情而定。

 

#請配合醫生指示用藥

 

#想減藥或停藥也要先詢問醫生

 

我聽過很多個案告訴我,他覺得吃藥好像幫助不大。對,或許吃藥後,不會覺得馬上就完全恢復正常,但至少可以穩住目前狀態,不會往下掉落低谷。這已經是很好的幫助了,如果不吃藥,可能症狀一直加重,變成重鬱症,甚至躁鬱症,到時候治療要花費更大心力。

 

五、#除了藥物治療還有沒其他方法

 

基本上會建議憂鬱症患者,要搭配諮商與藥物治療,雙管齊下,效果會更好。但針對有些難治型的憂鬱症患者,也就是吃藥效果不佳的患者,也可以嘗試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憂鬱症,像理科太太之前有拍片分享她先生罹患憂鬱症,用rTMS的治療方法效果不錯,目前我知道台北榮總精神復健科的李正達主任是這方面的權威,如果服藥多年一直不見起色,可以讓醫生判斷是否可以嘗試此種治療方法。

 

六、#感激可以治療憂鬱症嗎

 

近年,很流行「#感激的力量」。的確,憂鬱症患者就好像戴上了負面的眼鏡,在他們的世界中,看到的是擔憂、是負向的一面。

 

但這不是他們故意的,是生理心理的影響,讓他們戴上負面眼鏡,這不是叫他們「#別想這麼多!」、「#看開點」、「#加油」就可以換副眼鏡戴的。這麼說只會讓他們感到更孤單與不被理解。

 

我們可以承認,自己無法理解憂鬱症患者的低落與沮喪無力,我們也無法擁有神奇魔法,幫他們把問題變不見。

 

但我們可以傾聽、可以努力去理解他們的困境,可以陪伴他們-單純的陪伴,而不是加入自己意見評價他們。至少,他們在努力面對憂鬱症的過程中,會覺得比較不孤單、有力量。

 

有時候,我的確也會建議我的憂鬱症個案,在晚上睡前,去思考今天自己 #有哪些做得不錯的地方 #哪些值得感謝的事情。 但這麼做,只是為了平衡一下負面眼鏡,提醒自己去看到表現不錯的地方,而不是只看到自己哪裡又做不好,也去看到今天值得感謝的地方,而不是不斷責罵自己又讓自己失望、指責世界多麼黑暗。

 

但「感謝」絕對不是治療憂鬱症的主要方法。它只是方法之一。

 

七、#你害怕得憂鬱症嗎

 

事實上,吳宗憲說會得憂鬱症的人都是因為「不知足」,我猜,他也一直是這麼告訴自己的。

 

演藝人員要面對大眾的審視,舉手投足備受矚目,要時時刻刻謹言慎行,壓力很大。或許,他也很害怕自己得憂鬱症,多年來他不斷告訴自己要「知足常樂」。努力靠著「轉念」幫自己度過瀕臨憂鬱症的邊緣,努力讓自己活下去。

 

我只想說:「你也辛苦了。」

 

藉此,我也想跟大眾說,得憂鬱症並不可怕,更可怕的是不願意接受、面對憂鬱症。就像我們哪天如果哪天得武漢肺炎,那也不是我們自願的。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去治療它,才是真正幫助自己。

 

我從許多個案身上發現,愈早面對自己罹患憂鬱症的事實,愈能去面對它、接納它,積極幫助自己治療。不斷否定的個案,不願意積極配合治療,反而容易讓病情惡化。

 

歡迎分享。

 

Ashley諮商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arrow
arrow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