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還願迷信的心理機制

未提供相片說明。

「美心跟爸爸最好」,深愛爸爸的美心,看到爸爸「割舌、挖眼與開掌獻血於觀音,只願愛女飛黃騰達」,在美心的世界中,看著爸爸深陷迷信,感受到的是爸爸對她的愛嗎?還是爸爸愛的是飛黃騰達的美心?迷信,阻隔三人之間的愛,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一、【迷】: 人迷上算命的心理機制:

何老師或算命師真的這麼厲害,可以算準未來的命運嗎?那是因為你不懂心理學,不知道【包南效應】。

 

其實,凡人如你也可以當神準的算命師。

 

有一個實驗,將雙魚的星座預測放到網路上,內容是:

 

👉「你有時候會有不務實的奢望,如需要別人喜歡、羨慕、尊敬你。」
👉「你擁有許多潛能,但尚未發揮。」
👉「你自覺在人格上有缺陷,但你有能力去彌補它。」
👉「你有時很外向、開放,但有時卻又相當內向、保守。」

 

每位雙魚座的人,都在下面留言:「神準」、「好準阿」、「我要去找你算命」

 

一個禮拜之後,將同樣的預測內容,放到牡羊座的星座預測上,下面留言,一樣每個人都說神準。

 

拜託!一個雙魚座,一個牡羊座耶!怎麼一樣內容,不同星座的人都說準呢?

 

這就是【包南效應】的心理現象,當我們被用一些很普通、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時,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它,認為敘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例如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有某些性格上的缺陷,但有能力去彌補它;又如我們有時候會比較活潑外向一點,有時候會比較安靜內向一點,誰跟你無時無刻都精力充沛阿,又不是金鼎電池。

 

當神棍算命師善用【包南效應】影響人心,被算的人覺得這位老師說的好像滿準的,尤其當生活中發生老師所預測的事物時,會特別再想起老師先前算命的結果,再次得證神棍準!

 

然而,由於【肯證偏誤】的心理影響,人們傾向找符合神棍描述的證據,忽略不符合神棍描述的部分。因此,當生活中發生與老師所說相反的物事時,人們不太會想到這老師根本不準!因此無論怎樣,神棍的唬爛都可以成真,信眾逐漸對神棍【沉癮】、【成迷】,愈來愈愛跑去找神棍。

 

二、【信】:對神棍的信任心理如何產生?

心理學家史金納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找了一群鴿子圈養,每隔15秒就投入食物,不論鴿子在得到食物之前做了甚麼動作,都會得到食物。

 

鴿子開始以為,是因為自己做了某個特意動作,例如俯身,才會獲得食物。為了得到食物,鴿子更賣力的做出俯身的動作。

 

史金納這時候好奇了,如果不再給予食物,鴿子會停止做出俯身的動作嗎?

 

答案是:「會」。

 

問題是鴿子在停止俯身動作之前,牠跪拜了超過「一萬次」。

 

這就好像爸爸第一次帶美心去找何老師,美心病情卻突然好轉,於是爸爸開始信任何老師,認為何老師是治癒美心的希望,殊不知美心病情之所以好轉,是因為爸爸送給她一本繪本、以及家人的陪伴關懷,才讓病情好轉。

 

何老師+美心好轉=迷信行為
鴿子俯身動作+食物=制約反應

 

與其說爸爸被何老師騙,不如說因緣巧合讓爸爸相信何老師真的具備治癒美心的希望。爸爸如同鴿子般,受到動物制約反應的本能影響,產生迷信行為。

 

更嚇人的是,根據心理學實驗,不固定時間與數量的獎賞,比每次都給獎賞,更能增強制約行為!

 

也就是說,何老師偶而瞎蒙遇上美心病情好轉,比何老師真的有神力可以治癒美心,更能鞏固與增強爸爸的迷信行為!這就是為什麼深陷迷信中的人很難脫離的原因。

 

因此,明明不是因為何老師的神力,卻恰巧好轉的病情,形成『何老師是美心治癒的希望』的制約反應,隨口唬爛的言語,受到包南效應影響,讓美心爸爸,把符合描述的字句,對號入座,加深『老師真神』的信念,過度迷信造就誤殺愛女的悲劇-把美心泡在藥酒中七天!害一堆人現在看到廁所就怕。

 

三、真正生病的不是美心,是家庭:

美心的病,其實是家庭的病。美心只是做為家庭中的代罪羔羊。透過生病,爸媽暫停爭吵,齊心合力將注意力放在美心身上,一起關心、陪伴美心。孩子要的,其實只是父母的愛,一個安全和美的家。

 

該去看醫生的,不是美心,是父母。父母應該要去接受夫妻諮商,尤其爸爸「杜豐于為了生計,時常埋首案牘,性格也因壓力變得暴躁易怒」。

 

憤怒,有時候是憂鬱的表現,如果爸爸當時願意去看身心科,或許跟媽媽之間的溝通會改善,家計不會因此陷入困境,美心也不會因此罹病。

 

四、美心的悲劇,現代社會仍持續上演:

有人說,還願的故事背景是在1980年代,那個時代台灣精神醫療的發展還相當落後,諮商師更是寥寥可數。另一方面,當時人們普遍跟爸爸杜豐于一樣,無法接受孩子有精神疾病。

 

『否認可以假裝問題不存在,卻會延誤就醫』。

 

我要很心痛地說,在2019年,台灣心理諮商資源可謂亞洲之冠的現代,仍有許多家長遇到孩子罹患精神疾病,不願意帶孩子就醫。

 

我在實務現場,常遇到孩子疑似患有憂鬱、過動、亞斯伯格的症狀,有些甚至出現幻聽幻覺,可是家長非常排斥帶孩子就醫,認為吃藥不會好且傷身。

 

殊不知不吃藥更傷阿!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看到鬼,會帶孩子去收驚、喝符水,甚至說這孩子帶天命,卻忽略這可能是思覺失調(也就是「精神分裂」)的徵兆,思覺失調是跟大腦內部分泌的多巴胺失調有關,發病早期若透過藥物治療,其實很大機會可以控制住病情。

 

可惜,大多父母會不斷帶孩子去收驚或求神問卜,甚至命令孩子不要吃藥,延誤就醫的後果,就是讓病情惡化。

 

『迷信,給的是速成的希望感』,就好像為鴕鳥造一堆沙,讓鴕鳥埋首其中,忽視真正的問題。

 

我的許多學生罹患憂鬱症,年紀大一點的,如大學生,會自己偷偷去看病吃藥,擔心被父母發現,父母無法接受自己孩子有精神疾病,年紀小一點的,例如國中、高中生,很少父母願意配合醫療,除了擔心吃藥傷身,錯誤地認為孩子孩子不會罹患憂鬱症,誤解憂鬱症是屬於大人的疾病。

 

五、心理疾病是家庭關係破裂的警示:

其實,孩子心理生病,而影響到整個家庭,是給家庭一個機會,重新凝視家庭的傷痛,而不是繼續否認,讓家停傷口形成爛瘡,直至不可挽回。幾乎所有的精神疾病,除了遺傳或大腦激素的問題外,幾乎同時都跟家庭問題、環境問題有關。

 

生病了,代表生活中哪個環節出問題了。疾病作為一種警示與提醒。否認疾病的存在,就等於否認孩子受傷的心。唯有直視傷口,傷口被看見了,才有機會進行治療。

 

心理諮商的過程,不同於跟朋友聊天、也不是在吐苦水,透過諮商師的引導,能夠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自信。

 

例如【還願】中,爸爸擔心媽媽出外賺錢,受到當時社會價值觀的影響,認為爸爸是個沒用的男人、無法養家活口,這,其實引發爸爸內在的自卑情結。這個自卑,爸爸自己無法意識到。即便意識到,也羞於開口的。

 

討論家計問題,就好似質疑爸爸的能力,羞愧感讓媽媽每當要跟爸爸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爸爸用憤怒來包裝脆弱的自我,卻造成問題愈演愈烈、夫妻失和。

 

身為孩子的杜美心,看著爸媽間的失和,歸因於自己的錯,孩子吸收了父母的情緒,認為若自己歌唱比賽表現更好,爸媽就不會吵架,卻反而給自己過大壓力,導致無法呼吸、無法開口唱歌。孩子需要的,是與父母建立情緒界線,理解大人爭執不是自己的錯。

 

至於媽媽鞏莉芳,則需要學習溝通技巧,接受婚姻諮商,透過諮商師的專業引導,就會理解,他們的敵人不是彼此,「家計問題」才是他們的共同敵人,他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嘗試解決家計問題。

 

認清共同敵人是「家計」之後,夫妻從敵對狀態轉為盟友,放下防衛,一起討論雙方有哪些解決家計的方式、哪些是彼此都可以接受的,例如媽媽想要重回演藝圈,爸爸不接受,但怎樣的程度不接受呢?繼續當明星不接受的話,可以接受媽媽出書嗎?接受媽媽去演講嗎?或是接受媽媽當訓練新興明星的老師嗎?

 

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但不溝通直接否定對方的提案,很容易沒轉圜餘地。相愛的兩人,獨自承受壓力,各自面對問題,不知所措。

 

如果媽媽用爸爸可以接受的方式出去賺錢,「家計」問題不但解決了,他們夫妻之間的溝通,以身教的方式,給美心上了最好的一課,美心會理解,生活中沒甚麼問題過不去,問題都是可以被解決的,學會溝通,是父母能夠給美心的最大資產。或許,這次,美心不會生病,媽媽不會離開,爸爸也不會殺了愛女。

#Ashley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arrow
arrow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