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除夕一定要去婆家過嗎?】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圖/imams.tw

 

『如果女兒結婚了,除夕可以回娘家過嗎?』大家在飯桌上七嘴八舌地討論著。

 

『當然可以啊!以前年代孩子多,少了女兒還是很熱鬧,現在孩子都生的這麼少,甚至獨女,除夕只有兩老吃飯該多冷清……』有生女兒的媽媽們有志一同地說著。

 

『如果我是婆婆,我可以接受媳婦除夕不來,但我兒子不能跟著女兒回娘家,要留在自己家過年,不然兒子結婚,我卻在除夕夜失去兒子,那感覺很不好!』同時有兒子也有女兒的阿姨這麼說著。

 

其實,這位阿姨說的非常符合人的【 #心理運作】。人的心理,對【#失去曾經擁有的】會特別有感,曾經擁有兒子,卻在結婚後好像被另一個女人搶走,連除夕夜也不回來,那種失去兒子的難受,會怪罪到媳婦身上,反而引發婆媳之間的誤會與衝突。

 

反之,【#獲得】雖會引發開心,但就算【#沒獲得】也不會引發強烈負面情緒。『除夕夜多了媳婦』可能會更加熱鬧,但就算媳婦沒來,即便傳統觀念會覺得不應該,但那是理性、觀念上的過不去,卻不致於引發深層內在情緒。華頓商學院首席談判教授說:『 情緒的影響力比理智大四倍』,反之,【讓夫家長輩理智上過得去,比讓原生家庭因為失去兒女相聚而失落爭吵,可能是更明智之舉。】

 

#但要如何讓長輩理智上過得去呢

 

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可能很難說服。不,應該說幾乎不可能說服。因為傳統觀念是根據習俗而來,時代改變了,習俗卻不變,一方辯論立場是基於「改變後的時代」,另一方則基於「過去的時代」,立基點沒共識,自然難以溝通。

 

不能溝通沒關係,#由誰去溝通才是重點

 

如果夫妻有了共識,各自回原生家庭過除夕,一定要由丈夫去跟公婆告知。而且丈夫告知訊息的時候,不能說是媳婦的要求,或將責任推給妻子,這會同時得罪婆婆跟妻子,這年也就不好過了。

 

如果婆婆問起:『為什麼媳婦不能來過除夕?』

 

可以回應:『我命令她不要來我們家過年的,我覺得她不是我們生的,當然應該回自己家陪她爸媽過年。』

 

婆婆可能會氣死,但婆婆氣的是兒子,婆婆會氣兒子,也很願意原諒兒子。可若婆婆氣的是媳婦,這心結可能就是一輩子了。

 

#除夕是否回婆家,最好在婚前就溝通好有共識,若已經除夕去婆家過年好多次了,才突然說不去,就好像得到的媳婦突然沒了,『失去』感被引發,這時候才去溝通,會比婚前就跟婆家溝通好,阻力大上很多。

 

#婚前才是談判籌碼最多的時候。因為若談判失敗,婆家也可能失去快到手的媳婦。以談判學而言,談判的優勢,不在權勢地位,而是【誰怕談判失敗!】,婚後媳婦則失去談判的籌碼,若談判失敗,婆家沒損失,還可以罵媳婦逆天不孝,媳婦只能苦苦哀求婆家答應,否則要被扣上不孝的大帽子,甚至連原生家庭爸媽都一起被夫家責難,說沒教好女兒。

 

#婚後才談#談判內力可能要厚百倍才能成。與其如此,不如在婚前把在意的點攤開來,與雙方家長取得共識,最好白紙黑字寫下來,或許婚後家庭問題會少很多。

 

#如果得罪婆家怎麼辦

 

婚前是兩造家庭彼此之間【尊重最大化】的時刻,有了尊重,才會願意傾聽,妥協,如果連婚前都不願意去討論,尊重對方需求,婚後更不可能體諒對方心情。

 

#如果因此結不成婚呢

 

那可以回過頭來問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婚後想過得開心嗎?還是要委曲求全,等到媳婦熬成婆,才能過得順心如意?

 

時代在改變,新舊觀念面臨衝突,如何溝通是可以學習的智慧,『溝通』寧願一開始當壞人,守好界線,再慢慢洗白,切不可一開始想當白臉,婚後慢慢被黑化,失去界線也失去在夫家的聲譽。

#Ashley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arrow
arrow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