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未提供相片說明。

 

在AI發展下,時不時就會看到報章雜誌刊登「未來會消失的行業」,你會擔心自己現在學的,未來被機器人所取代嗎?

 

再專研,也專研不過機器人。

 

所以,現在有許多人開始往「通才」發展,例如AI結合醫療領域,連專業也開始走一個互相feat風格。

 

前幾天去錄製節目,藍濤亞洲的黃齊元總裁說,當他在面試年輕人的時候,一個在某領域很專精的人,跟一個在四領域都稍微懂一點但不那麼專精的人,他會選擇四個領域都懂但不精的人。

 

可是,我今天在聽行銷簡報演講時,這位講師是碩士剛畢業在找工作的年輕人,他說他找工作時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許多不同公司面試官都質疑,他甚麼都懂一點但都不精,讓他看起來沒有核心價值。

 

那麼,再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到底該當通才還專才?」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要回歸:「你了解你的興趣在哪嗎?未來想從事的行業,需要那些技能?目前真實的市場狀況如何?」

 

為什麼黃齊元總裁會說,比起某領域專精的人,他會選擇在四個領域都略知一二的人?因為他所開出的職缺需求,所需要的技能,剛好是這四個領域都能派上用場的。假如今天黃總裁是要一位工程師來寫程式,那你會拍照、攝影、文案、宣傳的技能,就完全沒幫忙加到分。

 

而這位行銷簡報的年輕人講師,在讀書時期對很多事物都有興趣去學習,卻忽略了他未來想從事的行業中,#到底真正需要的技能是甚麼,導致學了很多,但卻失去核心價值。

 

這是很正常的,年輕時期本來就是一個生涯探索的階段,先給自己一點時間,透過實習或上課,了解自己對哪方面有興趣,接著,#要真正進入就業市場,例如透過實習的方式,才會知道在這職位上,還需要補足哪些技能,再趕緊去補足。千萬別不斷埋頭學習,最後發現所學難以互相結合。

 

先成為80分的專才,再橫向發展,補足其他所需技能,成為通才。

 

瞭解市場需求真的很重要。學術跟現實生活的職能所需真的是不一樣的,時代快速變化,但學術知識或許跟現實脫鉤,畢竟浸泡在產業中、了解產業動向的教授是少數。例如我從大學到碩士,一路就讀心理系,成為相當專業的心理人才,但進入就業市場,才發現心理市場早已飽和,於是,我成為講師,自己擴大了心理市場,從傳統的一對一諮商,擴大到教育與知識的傳遞,讓心理知識變成更平民、易懂。

 

是市場推著我前進,從專才成為通才,現在的我不但是諮商心理師,還是一位企業講師、最近更出版「#你的溝通必須更有心機」一書,成為作者。我學習如何做簡報、如何行銷、如何寫文案、如何演講、如何寫書,甚至如何打造個人品牌形象,我成為一位斜槓青年,但這一切,是建立在我的心理專業之上,分析市場需求的技能,再向外擴張。

 

人生可以有一段迷惘的時間,但迷惘是用來探索興趣、多方嘗試,不是用來虛度光陰、混吃等死的。25歲之前還可以去探索,25歲之後就需要鎖定一個方向,努力讓自己成為專才,而後通才。

 

#Ashley諮商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arrow
arrow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