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口罩慌病毒如何攻陷台灣

圖像裡可能有4 個人、大家坐著

 

武漢肺炎目前並未社區感染,可是恐懼病毒,已經徹底攻佔人民,造成攻擊謾罵對立岐視,心理上的生病,大於生理上的感染。

 

這一切是怎麼產生的?

 

一、 #限時與限量引發失去的恐懼

 

以消費心理學中,最能影響人性的,就是限時限量。

 

限時,就是在限制的時間內都可以獲得此特價商品,比如我的新書《你的溝通必須更有心機》,在博客來上到三月底前都享有79折優惠。

 

限量,就是限制數量,比如口罩,從每人一次購買限量三片,到採取實名制,七天限量每人兩片。

 

其中,限量又比限時威力強大。

 

因為限量,讓我們失去「掌控感」。

 

如果之後被買光了,我就買不到了噎!管他是否需要,先搶到再說!

 

搶到,同時得到一種勝利感,根本雙重滿足。

 

衛生紙之亂、義美厚奶茶、紅龍炸雞等等,都是典型限量引發人性爭相搶購的典型案例。

 

回到這次口罩之亂。

 

政府的政策雖然良好,

 

但卻忽略人性。

 

統一調度限量購買,就是告訴民眾,在武漢肺炎威脅之下,口罩是搶手貨喔,你還不快來買嗎!

 

政府想紓解口罩缺失,卻反而引發搶購心裡,甚至有人開始凌晨四五點去便利商店搶買口罩。

 

接著,延後開學。

 

讓人不禁聯想,完了,這病毒真的很恐怖!

 

但其實延後開學,有一層面考量,是為了避免校園間的流感,與武漢肺炎相混淆,引發民眾更大恐慌。

 

接著,最新政策變成口罩實名制購買,每人七天只能買兩片口罩,不但限量,還限時,身分證尾號單數的民眾,只能在一三五日購買,身分證尾數是雙數的,則是二四六日才能去買。此舉又引發更大恐慌,限時限量一起用上,威力無窮!

 

二、 #物以稀為貴引發搶購心理

 

更重要的是,民眾感知,口罩愈來愈成為一項稀缺性的物品。

 

稀缺性又引發人性,讓人更想獲得。

 

例如可口可樂公司,曾為了刺激銷量,推出新口味的可樂,剛上市的確造成轟動,業績大量成長,於是各大通路販賣的架上,逐漸擺滿新口味的可樂,舊口味的可樂開始變得稀少,找不太到。

 

奇怪的事發生了!

 

人們開始表示,希望購買舊口味的可樂,新口味可樂推出後三個月內,舊口味可樂不得不重新上市。

 

原來不是新口味可樂真的比較好喝讓人想購買,而是新口味可樂剛上市的時候,在市場上是「稀缺品」,所以引發人的購買慾望。但當新可樂隨處可見,舊口味可樂反而成為稀缺品,引發人想回去購買舊可樂的慾望。

 

即便今天沒有病毒,當口罩缺貨缺成這樣,也會讓人想購買囤貨。

 

三、#口罩是想要還是需要

 

於是許多人開始討論,口罩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

 

其實想要跟需要界線很難劃分。

 

在消費心理學中,如果想將商品賣出去,就要讓這項商品,變成既想要又需要。

 

口罩造成限時限量跟稀缺性,讓人想要。

 

那需要呢?

 

記得疫情剛爆發的時候,大家不斷宣導要戴口罩,而且要戴醫療用口罩或外科用口罩嗎?

 

雖說是為了避免飛沫傳染,但也同時創造民眾的需要,好像有了口罩,就有了護身符。

 

可是這是真的嗎?

 

試想,如果真的有帶原者在你附近咳嗽或打噴嚏,將病毒噴到你的口罩上面,接著,因為口罩很難獲得,所以你捨不得丟,至少一天換一片吧,你心想。

 

但在收口罩的過程中,手碰到口罩外層病毒,然後不小心揉了眼睛或觸碰到口鼻,一樣中標。

 

退一萬步來說,你很謹慎,家中又有用不完的口罩,你只要戴上一脫下,就會小心翼翼不碰到口罩外層,將口罩丟掉,但其實,你還是可能得病,因為病毒已經經由眼睛飛入。

 

我的意思是,防疫是沒有底線的,只看要防的多徹底。最徹底就是出門將透明魚缸套在頭上算了。

 

四、 #比起獲得人們更厭惡損失

 

恐懼失去性命是人性,根據心理學研究,人們比起獲得,更厭惡損失,尤其如果損失的是性命,那還得了!

 

政府媒體的政策中,除了解決口罩不足的問題外,還需要正視人性的問題。

 

口罩不足的問題一時是不可能解決,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讓民眾不再認為口罩是想要且需要,不再搶購,將口罩留給真正需要的人員。

 

五、 #楷模學習讓口罩不再成為需要

 

政府除了製作宣傳圖示,告知在通風處或是健康民眾不用戴口罩之外,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認為,學習最好的途徑,其實是「楷模學習」,也就是人們會經由觀察別人怎麼做,來學習自己該怎麼做。

 

如果路上戴口罩的人變少了,甚至政府官員在新聞中的畫面,也是不戴口罩的,又或是商店店員開始不戴口罩,人們看到其他人敢安心不戴口罩,那自己好像也可以不戴口罩沒關係,對擁有口罩的需求隨之降低。

 

防疫做得愈徹底當然是愈好,可現實是,口罩的稀缺,已經讓最需要口罩的一線醫療人員或真正生病的人都可能沒口罩可用了。

 

六、 #情緒腦與認知腦

 

恐懼是人的本性,但你知道當人恐懼時,做出的決策其實不客觀嗎?

 

在人的大腦中,有兩種思考路徑,分別為「情緒腦」與「認知腦」。

 

「情緒腦」的思考速度很快,是一種為了生存的反射動作,例如遇到台灣黑熊,該逃跑還是戰鬥,這樣的決策是為了生存,快速但不謹慎。

 

而「認知腦」,則會讓人深思熟慮,去分析利弊得失,謹慎做出決定。例如當我走在路上,寒風陣陣,雖然旁邊有人,情緒腦快速反應叫我戴上口罩,但做個深呼吸,幫自己冷靜下來,認知腦告訴我們,路人離我不算太近,且他也沒打噴嚏或咳嗽,我評估這狀況安全,可以放心自在呼吸空氣不用趕忙拿出珍貴的口罩戴上。

 

在口罩缺乏的狀態下,更應該把口罩用在「真正需要」的時刻,將資源留給一線人員與真正需要口罩的民眾,避免人性的恐慌病毒以人為宿主,攻陷全國,需要政府與民眾一起努力,而非互相謾罵。

 

PS:關於口罩是否為必要,可以參考這兩篇
https://reurl.cc/nVaXM2
https://reurl.cc/jdzpe1

 

#Ashley諮商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arrow
arrow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