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接二連三發生藝人自殺事件?

#你知道自殺新聞會導致你這11天內的生命安危受影響嗎?

 

未提供相片說明。

 

『老師...妳知道韓國藝人自殺對我們韓國人影響真的很大嗎?之前 #雪莉 被爆出自殺後,我在韓國那已經得憂鬱症的姐姐,那陣子差點輕生,現在才過了41天,沒想到 #具荷拉 竟然也自殺了!』一位在台灣工作的韓國籍個案,坐在我面前,頭低低的,語氣哀傷地跟我說著。她自己本身也正受憂鬱症所苦,我非常擔心,這股自殺潮,會持續在25-35歲之間的年輕人中持續蔓延,特別是在這個年齡區間的藝人,更是可能自殺的高危險群。

 

接二連三發生自殺事件,早已不是第一次。在兩個多世紀之前,德國大文豪歌德出版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中,主人翁維特最後以自殺告終,該書轟動一時,並在歐洲引發一陣自殺潮,甚至有些國家因此將這本書列為禁書。

 

#為什麼在雪莉自殺後的41天,#身為雪莉好友的具荷拉也跟著自殺?

 

一、#社會認同原理導致效仿自殺:

 

根據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社會學家大衛.菲力浦(David Phillips)在1947-1968美國自殺統計研究中發現,#每當自殺事件上了頭版,#其後兩個月內,#自殺的平均人數會比平時多58個。且這種自殺誘發自殺的傾向,會集中在大肆報導第一起自殺事件的地方。自殺新聞曝光率愈大,其後自殺的人也會愈多。

 

這就是社會認同原理導致的【#效仿自殺】行為。人們會根據其他陷入相似困境的人如何行動,來決定自己該怎麼做。當內心也同樣飽受折磨的人,看到別人(尤其重要他人)面對困境的因應是用自殺來解決,就會效仿這種做法,了斷自己生命。

 

二、#相似性原理導致相同背景之人自殺率大增:

 

根據菲力浦的研究,我們最容易受跟自己相似的人影響,因此效仿自殺的人,跟第一起自殺事件被大肆報導的人,有著【#相似性】,或許年齡相似、或許職業相似,研究發現,若新聞報導是老人自殺,隨後會出現較多老人駕駛車禍事故死亡的案件;同理,若是報導年輕人自殺,則隨後會出現年輕駕駛開車撞上分隔島、衝進河堤的嚴重交通事故。

 

相似性原理,造成雪莉自殺事件被大肆報導後,韓國的年輕人自殺念頭增加,尤其跟雪莉同樣身為藝人、年齡相仿、又是好友的具荷拉,在41天後,同樣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生命。

 

自殺新聞造成的負面效應,會引發自殺風潮。尤其有模仿傾向的敏感青少年,最容易成無受害者。(老師家長們最近要多關注家中的青少年,確認是否出現自殺念頭)

 

三、#為何自殺新聞會導致11天內每個人的生命安危受影響?

 

研究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在自殺新聞被大肆報導後,飛機墜機或是發生嚴重交通事故的案件激增。這是因為有些人想要用【不直接】的方式來模仿自殺。或許是為了不讓家人蒙羞、為了聲譽、為了讓家人領到意外保險金,因此故意讓自己駕駛的車或飛機出事,讓自殺看起來像意外死亡。從美國交通統計資料中發現,轟動性自殺新聞過後的車禍更為致命,他們駕駛速度比平常快上四倍!

 

但自殺是需要時間積累勇氣才會採取行動的。通常在死亡新聞刊登的【3、4天內】,乘客的安危受到最大威脅,之後幾天會稍微降低,直至【11天後】,自殺效應造成的交通意外事故才會消失。

 

12/5號之前,如果需要搭乘交通工具,要特別注意。

 

四、#如何防範自殺效應?

 

要求新聞媒體不要大肆報導?是一個方法,但很難做到。比較可行的做法是新聞媒體、甚至我們一般民眾,可以對潛在模仿自殺對象做出【平衡報導】,也就是找一些與新聞報導自殺的死者,經歷過類似處境、背景相似、年齡相似,但卻成功因應,好好活下去的人,成為另一種可以效仿的楷模。

 

社會認同原理之所以威力這麼強大,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不確定性】,潛在自殺者不確定如何在困頓的處境中堅持下去、不確定如何因應,當看到有人用自殺結束痛苦,尤其是崇拜的藝人或名人時,在沒有其他出路之下,容易效仿自殺。

 

相反地,讓成功因應相似困境的人現身,分享自己如面對困境、如何成功掙扎地活下去,也能起到社會認同的作用,讓潛在想模仿自殺的人,激起奮力求生的慾望。例如我覺得去採訪同樣身為女藝人、同樣遭受酸民攻擊所苦的 #蔡依林,如何從在意他人眼光、到為自己而活、如何努力幫助自己,就是個很有意義的平衡報導,也是社會大眾現在所需的報導。

 

PS:關於如何陪伴自殺者,請參閱【如何幫助想自殺的人

 

#Ashley諮商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arrow
arrow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