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明天,不只是選舉日,還是公投日。最近在網路、馬路上,我看到一群人,發起 #愛家 的傳單,擔心若法案通過,同性結婚會讓他們絕子絕孫。同樣,我也看到有另一群人們,宣傳著 #婚姻平權的文宣,例如歌星ELLA,他們說,如果我孩子未來受到欺負與霸凌,一定是我現在做得不夠多。

 

在我從事諮商輔導的過程中,我遇到許多同志來找我諮詢感情問題,說實話,撇除他們喜歡的是同性這件事情,他們在情感中的困難跟異性戀並沒有甚麼不同,他們一樣會對暗戀對象花癡、一樣害怕告白失敗、一樣會遇到感情中的磨合與衝突。

 

不一樣的是,整個社會給同性戀情的壓迫與反對,讓他們的情感受到更多考驗與折磨。

 

我很想說,生育率低跟整個環境經濟與工作型態有關,跟同志無關。我看過許多同志也會選擇一起領養小孩,他們成為我心目中非常好的父母榜樣代表。

 

#我更想說#讓我們未來會絕子絕孫的原因#不在同性異性#在科技

 

無論同性異性的戀情,只要在親密關係中,必會產生磨合與爭吵,然後...很可能下一步就是分手,繼續在茫茫人海中,找尋自己的理想情人。BUT!如果出現一個機器人,可以塑造成你理想伴侶的模樣,可以跟你互動陪伴,甚至也可以滿足性需求。我們還需要跟一個真實伴侶相處、一個不符合我們理想樣貌的缺陷伴侶相處嗎?相比之下,與機器人伴侶相處是一段沒有風險又能趕走寂寞的關係。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提到,現在機器人做得愈來愈像真人,需要被愛被照顧,如果關機就會忘卻記憶。機器人到底是不是『生命』的界線愈來愈模糊,忘記背後只是一堆程式演算後的回應、是某種表演藝術。萬一和機器人建立關係讓我們感覺『很好』或是『比較好』呢?只是因為我們覺得更有【#掌控力】?

 

我們害怕對人類同伴建立關係的風險與失望。我們對科技期望日漸增高,而對彼此期望日漸下降。這是一個【#寂寞#卻害怕親密】的時代-數位連結和伴侶機器人可能提供陪伴的幻覺,卻不索求友誼與需求。

 

伴侶機器人的概念暗示我們可以藉由閃避親密來操縱親密。

 

#伴侶機器人既是症狀也是夢想:是症狀,因為它讓我們覺得有望迴避親密造成的衝突,導致現代【#佛系戀愛】急速增加;是夢想,因為機器人表達我們渴望一種有限制的關係:既在一起,又獨自一人的關係。當機器人被建議為愛情伴侶的時候,親密與孤獨的界線可能模糊到極致,我們跟機器人相處,但機器人的回應其實是出自於自己的投射,說到底是跟自己創造出的另一個自己相處,而這另一個自己,只是一堆程式設計下的回應。如果情人是機器人,你永遠是宇宙的中心,沒人會嫌棄你哪裡做得不夠好。

 

伴侶機器人是【#無需責任的依戀】,人類可以付出足夠心力來得到與機器人的依附感,但也可以隨時撇頭離去,照顧伴侶不再是沉重的負荷,人們正學習如何在這種他們可以【只想到自己】的關係中建立連結感。然而,在關係中適度的妥協與溝通,正是成長與學習的關鍵。

 

這樣的『機器人化』現象,不只發生在伴侶之間,也發生在親子之間。最近 #虐童 案件頻傳,試想若發展出保母機器人,可以控制情緒不會發生保母失控虐待的事件,你會選擇讓機器人還是真人保母養育你的孩子長大?若孩子被機器人養育長大,與機器人發展出依附關係,在孩子尚未能清楚分辨生命與非生命的界線之前他已經認為機器人是養育他的照顧者,孩子以後是否會也更傾向找機器人當伴侶?

 

 #心理學 角度來看,我們幼兒時期會把用二分法看世界,不是好的就是壞的,但隨著我們逐漸成長,我們知道世界是很複雜的,是灰色的,養育你的好媽媽,有時候也同時會給你帶來傷害。#成長就是學會忍受失望與曖昧#接受人是不完美的,真實的關係需要接受他人的複雜性。然而當我們把機器人當作真實同伴時,就完全不必做這些工作。

 

由機器人扶養長大,會失去所謂的【#異己性(alterity)】,也就是透過另一雙眼睛看世界的能力,沒有異己性,便可能欠缺【#同理心】,成為【#自戀人格】,因為在機器人養育長大的關係中,沒有失望,無須整合,將可以持續體驗到全能的自己與全然的滿足,掌控力十足。因此容易把自我膨脹。卻擱淺於只有單方面的關係。跟機器人一起長大,跟長大後才接觸機器人是不一樣的,孩子需要和其他人發展相互關係和同理心,跟機器人互動無法教導這些。

 

看到這,如果你也意識到科技對人類的隱性入侵,歡迎也去閱讀【在一起孤獨】這本書。若覺得這些離自己很遠,歡迎閱讀以下這篇文章:http://ashley0328.pixnet.net/blog/post/250314554

#Ashley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arrow
arrow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