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鮭魚是因為受到心理暗示》/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可能是食物和室內的圖像
是的,我是心理師,仍受到催眠暗示的影響,跟風吃鮭魚。
我不是特別愛吃鮭魚的人。但昨天我荒謬的午餐、晚餐都點了鮭魚吃。
你呢?也吃鮭魚了嗎?在這波鮭魚之亂中,除了好玩,也來學點心理學小知識吧!
---
昨天回家後,我不斷思考自己幹嘛跑去吃鮭魚,發現自己受到心理學中「#單純曝光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的影響!
「單純曝光效果(Zajonc,1968)」意指,當一項事物在我們面前出現/曝光愈多次,我們會感到愈熟悉,而根據研究,人們對自己熟悉的事物,好感度會上升。
我就是因為看了太多大家PO文吃鮭魚的照片,所以...中了單純曝光效果的原理。
---
再來大放送一個加碼知識,
廣告適度會讓我們提升好感,但過度的廣告,可能造成反效果。
那麼,到底多少次的曝光,是最好的呢?
 
答案是,廣告一閃而過,讓你根本沒意識到自己看到廣告了,才是最好的。
雖然我們都以為,「覺察與記憶」是廣告成功要素,
但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當廣告出現的速度快到無法被消費者覺察到、無法被消費者記下來,反而可以抵禦過度曝光的負面影響。
此稱為「#閾下曝光效果」,也就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人們還是會對重複出現之刺激產生好感。
你的溝通必須更有心機 封面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shley說書-一出手脫單又脫魯》/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可能是 2 個人和室內的圖像
我身邊有不少母胎單身的朋友。
男的女的都有。
有些人很認真參加活動、認識異性,
有些人覺得自己一個人也頂好,
何必進入愛情,怪累人的。
的確,現在許多人選擇不結婚,
一個人自由自在,
有沒有對象,
都是很好的選擇。
但也有些朋友,
是覺得孤單的,
想進入關係中,
渴望照顧對方、愛人,也被愛,
卻總在交友軟體上碰了滿鼻子灰,
就算好不容易約出來了,
也是一陣尷~尬~,
然後,
掰掰,
(不)再聯絡。
即便好不容易找到對象交往了,
卻發現自己成了工具人,
不知道對方是否真的愛自己,
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愛對方,
一顆善良、真誠的心,
明明值得被好好對待,
卻一直被辜負。
其實,
很大一部分,
是出在 #心態 上,
這個心態,
就是作者 瑪那熊的愛情觀察 書名所說的,
脫單了,卻沒跟著脫魯。
甚麼意思????
心理師 #瑪那熊 說,
脫魯是一種心態,
如果在追求的時候,
你百般討好另一半、
在交往的時候,
也不斷低姿態、失去自己,
那麼在愛情中,
其實呈現很沒自信的樣貌,
很可能真心付出一切,
換來的卻是對方的不屑一顧。
在愛情中,
維持自我軸心,
能夠關注、照顧自己,
也能照顧對方,
雙方才會都覺得舒服自在。
如果,連自己都對自己不屑一顧了,
對方又怎會看見你、珍惜你呢?
這樣的道理,
不只用於愛情中,
拜科技所賜,
現在透過社群軟體,
要聯繫上任何人,
幾乎不是難事。
但我卻發現,
愈來愈多人告訴我,
要真實與人產生連結、
交到朋友、
甚至跟朋友出去相處的時候,
有話聊、不尷尬,
變成一件很有壓力的事情。
許多人選擇待在自己的小房間中,
世界愈來愈小,
同溫層愈來愈厚,
當碰到陌生人,
自然沒甚麼話題可以聊,
於是,
開始躲避社交場合。
心理師瑪那熊,
是各大婚戀平台的合作講師與約會教練,
他時常結合心理學的研究,
教導學員如何從外在形象、
建立人脈資源、
創造聊天內容、
吸引對方興趣等等,
一步步從陌生人,
變成朋友、情人。
我在看此書的過程,
覺得許多方法,
其實也能運用在 #人際 上,
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所說:
「愛情是人際的終極!」
(我不記得原話,但大意是如此)
認識一個人,
總要先當朋友,
適合再往下進一步發展吧!
也就是說,
無論是否想進入愛情中,
人際的互動,
是身為成熟大人的我們,
不得不學的一項技能。
可是,我們多少人缺乏人際間的互動技巧?
我們多少人,
選擇待在自己的舒適圈,
隔絕他人。
無論在公領域的職場,
或私領域的交友圈,
學會跟各式各樣的人相處,
擴大自己人脈跟世界觀,
是未來時代很重要的軟實力之一,
專業人才比比皆是,
但能夠跨領域鍵連、整合資源的人,
更有競爭力。
這本書,看似以 #愛情 為例,
實則所有的人際相處都通用。
最重要的是,
這本書比起 #技巧
更重視 #心態 的調整。
你在人際間,
怎麼看待自己、
怎麼看待對方?
如何拿捏互動?
該進還是該退?
在缺乏表情、語調的文字對話中,
如何正確解讀對方的意思?
這些,
《#一出手脫單又脫魯》中,
都有詳細解析!
---
👉看書不夠?瑪那熊還有線上課:https://reurl.cc/raYeOE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shley說書系列-最難的一堂課》/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可能是 1 人、書籍和文字的圖像
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在博客來排行榜上,這本書常跟我當鄰居名列前茅,當然得來看一下!
一看,不得了,我的心好揪。想起了自己過往經驗。
 
很少人知道,我曾經當過國中的輔導老師,還需要幫學生上輔導課。
那真是讓我震撼又無助的經驗。
上課不像輔導,可以一對一,可以慢慢理解對方。
如果在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同學吵鬧,不趕快制止,全班馬上跟著吵到天花板都被掀起來。
老師上課不可以太無聊,太無聊學生根本不會聽、不會吸收。
可是也不能嗨過頭,不然會吵到隔壁班,引來巡堂關切。
 
如果一個學生在班上吵鬧、說髒話、睡覺、偷玩手機......全班都在看老師怎麼處理。
也都在觀察學習,這個班級的底線跟規則是甚麼。
如果,老師很努力上課、不斷調整自己、每天加班到晚上,陪伴班級孩子讀書,
最後,卻被孩子當面說:「妳!是!一!個!很!爛!的!老!師!」
還補槍一句:「全!班!都!這!樣!覺!得!」
會不會感到很傷心?
 
很多時候,老師真切的付出,不一定每個孩子都領情。
不領情就算了,還可能做出很傷害老師的行為。
例如,放黑函、在網路酸老師、找民意代表、打1999申訴。
誰說只有學生會被霸凌?我覺得老師也很常被學生霸凌啊!
很多老師,教育熱忱就被這麼澆熄了,真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學生行為不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了,
反正,出社會自有他的苦頭吃。
老師何必冒著自己滿身傷的風險,教導學生如何做人處事?
 
可是,我在 女王的教室陳怡嘉老師 的著作《#最難的一堂課》中,
看到真的有老師,傷痕纍纍,仍堅持秉持初衷,不只教育學生成績,也教育學生做人處事。
而且,她把這些傷痕,寫在書中,赤裸裸的呈現,這真的很需要勇氣。
我覺得這本書,
老師讀來會很有共鳴,
會發現原來在教學中遇到的難、對自己的質疑,
是很多老師共有的,自己不孤單。
如果你是家長,
讀這本書,能夠更理解老師的處境,
或許,也更能信任老師。
如果家長與老師,把心力花在共同合作協助孩子,
而不是彼此的諜對諜、防衛、指責,
我想,這才是對孩子最有幫助的選擇。
 
最後我想說,
國高中老師真的是最不容易的職業,
那階段孩子狀況多、講話嗆,
老師吸收著全班孩子的情緒風暴,
還要兼顧龐大教學壓力,
每天比學生早到學校、比學生晚下班,
工作時間常常超過12小時。
如果你的身邊,有一位如此願意付出的老師,
記得,跟老師說聲道謝。
台北• 3/14(日)14:00 LIFE Lab.人生設計所
台中• 3/21(日)14:00 金石堂書店(台中店)
高雄• 3/27(六)14:00 政大書城(光華店)
#Ashley心理科學苑
可能是 1 人、書籍和文字的圖像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父有母的孤兒》/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可能是小孩的黑白圖像
圖是伊朗女藝術家BahareH BisheH在伊拉克的孤兒院所拍攝。
 
前幾天在臉書上,看到一位媽媽發文,表示自己的孩子再來要上小學一年級了,是否要把孩子送到中南部一家以成績出名的私立學校讀。
 
不過,這是住宿學校,且兩個禮拜只能見孩子一次。
 
我心中默默覺得不妙。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幼兒,要突然遠離家人,住宿讀書,兩個禮拜才見一次父母,如何跟父母建立足夠深厚、信賴的關係連結?
 
果然,就看到底下有網友回覆,她朋友也是從小將孩子送去住宿的私立學校,孩子與父母關係極度不好,一直到高中,將孩子帶回身邊,彼此走了一段辛酸血淚史,才漸漸修復親子關係。
 
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大,光在經濟上要養育一個孩子就不容易了,更何況連心理層面都要照顧到,或許,大人本身都無暇顧及自己的身心狀況了。
沒時間教養孩子、不知道如何教孩子......我看到好多的家,將教養的責任外包給學校...或外包給網路。
 
可是,我必須很誠實的說,學校、老師能幫助孩子的真的有限。況且,孩子即便遇到好老師,但隨著畢業,彼此的連結就逐漸減弱了。
 
家,是一個孩子最初的所在。也是最後的所在。孩子是跟著父母一輩子的羈絆。如果連父母都放棄責任、將教養外包,孩子會感到被遺棄。
 
這個世界不缺優秀的人,但缺乏愛與連結。我看過許多高成就的人,活得真的好不快樂,甚至,對自己很沒自信。
 
手機、平板與機構,成了孩子冰冷的鐵絲父母。孩子物質生活無虞,心裡卻極度匱乏。
 
我不認為要花24小時陪伴孩子的家長才是好家長,我認為與孩子相處,質比量更重要。但家長是否願意花心力跟孩子建立關係,是否重視在意孩子,孩子是感受得到的。當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缺乏一席之地,孩子出現偏差行為、心理疾病的時候,父母也很難即時對孩子發揮足夠的影響力導正孩子。
 
在你身邊,也認識誰,是有父有母的孤兒嗎?
立體書封 青春不是突然就 b-1
------
台北• 3/14(日)14:00 LIFE Lab.人生設計所
台中• 3/21(日)14:00 金石堂書店(台中店)
高雄• 3/27(六)14:00 政大書城(光華店)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少年的叛逆,跟幼兒的哭是一樣的!》
可能是 2 個人和大家站著的圖像
今天上《#幸福女王Kelly 何太 的廣播,介紹【#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這本書,同時收到消息,這本書登上親子教養類新書榜第一名啦!真是太開心!
 
主持人Kelly本身家中也有兩位青少年孩子,我很享受在採訪過程中的交流,激發我許多靈感。
 
我們談到了關於「#叛逆」兩個字。我認為叛逆,涉及 #權力地位。如果一個家中,權力地位大的人,也就是父母,他的地位很牢固,弱勢者(也就是青少年)覺得無力反抗,那麼這個弱勢青少年會顯得很乖,或是陽奉陰違。總之,他在家長眼中是一個符合期待的好孩子。
 
但如果弱勢者企圖獲得一點力量、企圖掌控家裡或自己,而他的企圖、價值觀跟家中掌權者不一樣,這時候掌權者很容易開始跟青少年比拳頭、想壓下孩子,讓孩子順從自己。
 
但其實孩子只是長大了,有自己的主見了。就像我們無法掌控伴侶、無法掌控我們家中的長輩,事事聽我們的話。我們感到很無奈,但也只能接受。
 
現如今,連家中唯一聽自己話、讓自己過得順心的孩子,也開始失去掌控。我們不喜歡這樣的狀態,於是,扣上一頂叛逆的大帽子,好像就可以解釋一切。但這頂帽子,除了拉遠親子關係,其實沒有實質解決任何問題。
 
我一直認為,孩子有自己的主見,且願意向父母表達出來,是一件很優秀的能力。
 
我看過許多孩子,從小很會讀書,是乖乖牌,但長大後到了職場,卻不知道如何拒絕同事、長官不合理的要求,被侵犯、界線被踩,習慣性地壓抑情緒,不是忍出病,默默離職,就是某天突然因為一件小事大爆發,撕裂關係。
 
這其實是缺乏協商能力的展現。
 
幼兒是很會談判的,他甚麼都沒有,卻可以用情緒,說服父母買下他想要的玩具、拒絕吃他不想吃的飯,令父母沒轍。
 
青春期是第二次學習協商能力的機會。可是,許多人在成長過程,沒有學會協商能力,持續用幼兒的方式協商,例如甩門、臭臉、大吼大叫。青少年需要在這時期,經由父母引導,再次學習協商能力。
 
因此當父母的,要清楚自己的底線在哪裡,踩穩底線,但也不要太僵化,要留一些妥協、退讓的空間,給青少年一個說服父母的機會。例如每天可以使用多久網路、門禁時間是幾點、出去玩可否過夜等等。
 
青少年在說服父母的過程,是訓練協商表達能力的重要時刻。青少年孩子在想方設法說服父母的過程中,可以統整自己的想法,更清楚自己談話想達成的目標,而非陷入與父母的權力鬥爭中。這能幫助青少年學習用理智溝通,而非用情緒作關係勒索。
 
父母聽青少年說也很重要。尤其這十年來,科技發展快速,更凸顯跨世代溝通的鴻溝。在孩子說服父母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 #傾聽,用孩子的眼光來認識他所處的世界。永遠要記得,父母跟孩子是活在不同年代的人,彼此認識的世界差異是很大的。
 
例如,主持人kelly在採訪我之前,才剛結束採訪一位大四學生就募資成功的創業家。我認識一些學生,在國中、大學,就開始經營自己的網路頻道,或經營電商,他們的收入都超過我好幾倍。
 
這些工作是十年前絕對想像不到的工作。有爸媽對於自己的孩子創業,相當煩憂。認為領人薪水有穩定收入才是王道。但是,誰又知道未來這家公司會不會倒、會不會被裁員?在這個年代,已經不是認命待在一個地方好好工作到老,就看得到未來的出路。
 
社會變動快速,未來甚麼職業會留下?甚麼職業會新增?現在熱門的科系,以後會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誰都不知道。
 
若孩子一直乖乖聽父母安排,他會對自己的未來很迷惘,且變得不敢做決定。尤其當孩子聽從父母的安排,卻過得不順遂,孩子會怨嘆父母做錯選擇,成為一個受害者,認為是父母要負責。
 
卻忘了,自己已經長大,這是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可以為自己負責。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父母適時放手,讓孩子長大很重要。當一個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擁有挫折忍受力,能夠清楚自己的目標,學會思辨,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人協商、團隊合作等等,這些軟實力,才是無論未來世界如何變動,都能讓自己佔有一席之地。
 
青春期,是二次成長最關鍵的時刻。幼兒哭,我們要教幼兒學會用說的來表達。青少年叛逆,我們要教青少年學會協商溝通。
可能是一或多人和顯示的文字是「 1:33 LTE+ 博客來-新書榜 books.com.tw 博客來 中文新書暢銷榜 親子教養 切換分類 中 出小圖 青 春 HLL 力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校 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 作者 :陳雪如 79折優惠價 $300 我想教會孩子的事 如的創意班級經營術 作 林晉如 79折優惠價 $363 补狂公 隆提隔の, 1110 親子情緒課 抓狂父母拯救計劃: 財富 女神王宥析教養學 作者: :王宥析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以 愛的對話 陪孩子走過情 作者 李儀婷」的圖像
台北• 3/14(日)14:00 LIFE Lab.人生設計所
台中• 3/21(日)14:00 金石堂書店(台中店)
高雄• 3/27(六)14:00 政大書城(光華店)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叛逆真的不好嗎?》/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20歲的學生來到我面前,忿忿地跟我說:
「老師!我要申請去美國讀研究所!我受夠我媽老是要控制我了!我大學要念甚麼科系學校,是我媽幫我安排的,就連畢業後去美國讀研究所,也是我媽的計畫。」
「我想說去美國也好,我離我媽遠遠的,她就不能再控制我了!」
 
我看著孩子,心想她應該很想找回自己人生的主控權,不再過一個被媽媽安排的人生。鼓勵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去美國讀一個自己真正有興趣的科系。
 
沒想到孩子對我拋出求救的眼神,同時顯示出一副「老師妳應該要幫我決定」,一副責任外包的樣子,不斷逼迫我幫她做選擇,告訴她應該讀甚麼科系、甚至希望我幫她找好一切如何申請美國學校的資料文件。
 
我才恍然大悟,這孩子雖厭倦被媽媽主控的人生,但卻也同時失去主控自己的能力。她害怕做出錯誤的選擇、不願承擔失敗。如果一直由別人掌控人生,她不但不用承受失敗的責任,還可以一直責怪媽媽。
 
或許這跟每個人對於「叛逆」的定義有關吧!我發現,許多人對於「叛逆」的定義是「#他不聽我的」,所以,我們會認為開始堅持穿上不同顏色襪子的幼兒叛逆、覺得老是臭臉不睡覺一直玩手機的青少年叛逆、覺得自己的伴侶也有夠叛逆,甚至覺得老人也很叛逆啊!
 
只是,#叛逆涉及權力地位,強權者認為別人就該聽自己的,而弱勢者若希望家中其他人聽他的、堅持自己的主見,就容易被視為「叛逆」。且這個弱勢者,還不能太沒有力量,如果太沒力量,一下就被家中強權者壓制下去,根本連構成叛逆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撲滅了。
 
如果由這角度來看青少年的叛逆,會發現是「#一種利於未來生存的力量」。孩子知道如何在弱勢中讓自己獲得與父母抗衡的力量、知道自己想要甚麼、並能夠爭取。
 
只是,青少年想要的,往往跟家長不一樣,所以家長很頭痛。
 
例如,家長希望孩子認真讀書,孩子覺得現在社會學歷已經無法保障未來,這麼辛苦讀書幹嘛?而且課本教的東西很多都過時了,網路上的資訊還比較新、比較正確。
 
如果這時候家長只是用強權,要孩子讀書,只是在比誰的拳頭大,即便贏了,也輸了關係。
 
很多時候,孩子的「叛逆」,來自於生長背景不一樣,跨世代親子間產生溝通上的困難。
 
此時,家長需要的是「#傾聽」,先放下成見,了解孩子的想法,邀請孩子思考他打算怎麼做,而不是把精力放在與父母抗衡。
 
例如,孩子覺得學歷無用、課本無用,那他未來想做甚麼?他要怎麼幫自己儲備競爭力?是否可以利用善於蒐集資訊的能力,找出課本上錯誤的地方?在校園中除了學歷外,同儕與學校學習資源也是一大重點,孩子如何為自己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走在自己想要的道路上?
透過引導思考,或許孩子最終會發現,國高中階段先好好讀書是他目前最能幫自己的選擇。雖然這選擇跟父母期待的結果一致,但用強權逼迫,或讓孩子自己做出這選擇,效果完全不一樣,對於親子關係的滋養也完全不一樣。
在《#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這本書中,除了提供具體上與青少年孩子相處的方法外,也會透過許多實務案例,讓家長了解如何引導憂鬱、焦慮、被網路霸凌、網路成癮、生涯迷惘等等的孩子,讀懂孩子求救訊號。
最後,親子問題,絕不是單獨某位家長跟孩子之間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結構的問題。把問題根源放在某一位家庭成員身上,其實是不公平的。本書會介紹如何使用與薩提爾同樣身為家族治療大師的 #Bowen理論,用系統觀的方式,反思關係問題,用「整體的視野」來解關係上的僵局,尋找新契機。
立體書封 青春不是突然就 b-1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我跟 《親子天下》 合作的新書《#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上市啦🥳

立體書封 青春不是突然就 b-1
我在國中、大專院校擔任校園心理師,
七年多來接觸到許多青少年,
有些人憂鬱焦慮無法正常上學,
有些人因為性向跟父母斷絕往來,
有些人受網路霸凌之苦,
也有些人網路成癮,
甚至面對人群感到恐懼。


這是一群成長於 #網路世代 的孩子,
世界變動快速,
孩子的成長背景跟父母小時候差太多了,
許多家長不知如何跨越世代的代溝,
為了孩子好,所以管教孩子,
卻在管教過程中,
撕裂了關係,
把孩子給推遠了。


家長覺得青少年拒絕溝通,混身是刺。
青少年卻覺得家長都在說教、不理解他們。
彼此都覺得孤立無援。


你知道嗎?
成長於網路世代最大的特徵,
就是 #延遲長大,


現在的大學生,
會抱著玩偶來上課,
他們為玩偶創立虛擬帳號,
將玩偶視為最信任的朋友,
撫慰自己的不安。
他們怨恨父母老是為他們做決定,
卻在擁有選擇權的時候,
徬徨不安,希望父母師長給予一個肯定的命令。


他們人際變化快速且薄弱,
今日跟你好,
明天開小帳號罵你。


他們許多人不再進入愛情中,
不喝酒,不抽菸,
很乖,卻卻乏主見、過度自我中心,
像個長不大的孩子。


網路讓人缺乏面對面互動的能力,
導致社交技巧薄弱,
加上少子化的影響,
許多家長無法對孩子放手,
過度保護孩子,
孩子一邊喊著要自由,
一邊卻又不成熟獨立,
無法為自己行為負責。


這本書中提供「3大關鍵思維×4項家長覺察×6種頭痛情境」
透過我第一線校園工作的經驗,
輔以對於網路世代青少年的最新研究,
結合由阿德勒而來的「正向教養」法,
以及與薩提爾同為家族治療大神的「Bowen理論」
希望能搭起家長、老師與青少年間的橋樑,
全面解讀青少年的求救訊號,
相愛,不再相礙。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https://reurl.cc/NXyzqe
-----------------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見面讀書會2.0 EP14】 feat. 職場人際關係導師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影片請點此:https://reurl.cc/En0o4K
從醒來的那刻我們就開始一天的選擇,什麼心情買早餐、哪種表情進公司,累積一晚的正能量,就在跟第一個人交談後,灰!飛!煙!滅!
從心理師的角度如何看待情緒控管,又怎麼透過溝通來達成目的,關於職場、交際、談判的優雅談判與自我情緒消化,Ashely一次告訴你!
你的溝通必須更有心機 封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購買《你的溝通必須更有心機》
▶來喔~訂閱生鮮時書 YouTube
▶再,按讚生鮮時書的粉絲頁
▶想,聽生鮮時書Podcast的部分這裡請
▶跟生鮮時書合作,授權寄信寄這裡:infos@newsveg.tw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舒緩焦躁》/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去年下半年,我時常在一個很焦躁的狀態,休息的時候無法安心自在的好好休息。我覺察到自

這樣的狀態需要協助,嘗試了很多方法想幫助自己,例如正念、深呼吸、改變思考.....等等,但長期來說卻沒甚麼太大幫助。


對,我是心理師,有時候甚至會演講教人如何紓壓,但我對自己的壓力束手無策。我的壓力對我的生活沒有造成太大影響,但卻大大影響我心中的平和,我變得很沒耐心、很防衛。


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也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我曾經承諾過自己,我要讓自己活得開心。


於是,我嘗試改變生活,我給自己放了一個月的假,好好休息了一番。


可是,我仍然一樣沒耐心、一樣防衛、一樣對於未來充滿焦躁。


我知道我煩躁的來源是甚麼:「打造個人品牌」。


讓自己站出去被看見,對我來說是件壓力很大的事。「被看見」的時候代表攻擊也隨之而來、工作忙到喘不過氣、也會擔心自己之後如果不被看見了,未來又在哪裡?


終於可以「休息」的時候,又會想說,「你看,其他人都這麼活躍、認真,自己停滯就落後了,該做些甚麼讓自己跟上?」


走也不是,停也不是。我覺得這樣生活不是我要的,我只想好好當自己,在生活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


我的焦躁,已經不是來自於某個單一事件了,而是來自於自己內在對於「我想怎樣生活、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做甚麼工作」的衝突與拉扯。我在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但我感到迷惘。


直到上禮拜,我因緣際會去了一位陌生長輩家,她帶我去她家頂樓,告訴我要幫我進行「#香草療癒」。


我從沒聽過甚麼是香草療癒。反正她家頂樓種了許多香料類的植物,例如薄荷、迷迭香、馬鞍草等等,她要我用手刷過這些葉子,聞聞沾在手上的香料味。


當下我沒甚麼感覺,就是配合指令執行動作罷了。


可是回家的路上,我卻開始感覺到不一樣。


如果你看過「#靈魂急轉彎」,裡面有一幕,是 #22號靈魂 看著正在飄落的葉子,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我騎回家的路上,就是這種感受,我看著落葉被風吹過,在地上滾動;看著一家人站在路邊一起說笑,我覺得很感動,我看到生命的美好,看到時間的流逝。


不知怎麼的,我的心開始平靜了。我開始可以專注於當下,平靜地活著。


就連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以前我可能情緒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這幾天,卻不會將這些不如意的事情放在心上。我對於未來也不再焦躁了,我甚至開始欣賞身邊的人,開始對很多事物覺得感恩。


我才發現,那是因為我把眼光放更遠了。我把眼光放到十年後、二十年後、甚至放到我很老很老之後,在這麼久的時間流下,眼前的一點不如意,真的無足輕重。


這不是一種 #思考 上的改變。因為思考是無法說服自己的。這是一種 #心態 上的改變,我感覺自己靈魂升級了。而且我相信自己現在好的能量,會吸引更多美好的事物來到我身邊。


我突然意識到,雖說焦慮是因為活在「未來」,而沒有好好活在「當下」,但那是因為思慮的「未來」太過侷促與短暫。如果把「未來」放到生命的末端這麼遙遠,反而焦慮減緩了許多,更能好好活在「當下」。


比起「過好生活」,我人生的目標,是學習如何「好好過生活」。


「好好過生活」雖然是一種 #行為上 的選擇,例如選擇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減輕工作,但我認為,光只有行為上的選擇,並無法帶來內心真正的平靜。


「好好過生活」是一種 #心態上 「如其所是」的接納,比如說,我的發文成效不好,我接納這後果,我只好奇為什麼之前好、這次不好?原因是甚麼?但不陷入批評與自我挫敗。


「#如其所是」就像是把自己靈魂抽離,用一個第三人稱的角度看自己身上發生的一切,情緒波動自然就會變得比較小,對很多不順,更能一笑置之,放過也放下。這是一種處之泰然,而不是刻意隔離感受。


我覺得我們的人生,更像一個「打怪升級」的概念,有時候覺得很努力,還是一直碰壁,好似沒任何出路,


但,遇到的關卡夠多了,自己的經驗值也會慢慢累積,到某個時刻,就突然 #升等 了、突然頓悟了某些事物。這是一個「#質」的改變,而不是一個「#量」的改變。


如同 #卓別林 所說:「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走著走著,哭著哭著,自然就笑了。

立體書封 青春不是突然就 b-1你的溝通必須更有心機 封面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判不是一種技能是一種態度》/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可能是 1 人、站立和室內的圖像

為什麼你覺得不需要學談判?
.
因為你的拳頭很大。靠拳頭就贏了。
.
或是也可能,你太太太弱小了,弱小到,直接放棄,躺在地上給人打。
.
這是今天參加了 #女力學院  的活動,主講者 #白慧蘭 (小白) 老師分享的一段話,讓我很有感。
.
.
.
很多人認為,談判離自己很遠。好像是總統、是外交官、是企業高層才需要學談判。
.
這是把談判想得太嚴肅了。
.
談判發生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
.
.
.
比如說,媽媽命令青春期的孩子:
.
「不准玩手機」、「不准談戀愛」、「要讀書」!
.
這是用一種上對下、用拳頭大的方式來談判。
.
可是,這種方式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
而且會製造一種敵對感,
.
雙方陷入權力鬥爭。
.
在職場中也是一樣,
.
現在已經不是一個靠權威、靠命令,
.
就可以讓下屬乖乖聽話做事的年代。
.
.
.
當你要比拳頭,會發現,這世界上沒有誰的拳頭是絕對大的。
.
權力位階大的上屬,若總是用拳頭來命令下屬,可能造成下屬一直離職。
.
也可能下屬聯合起來排擠上司。
.
當一個單位人事不斷異動,會讓老闆懷疑這位長官的管理與領導能力,
.
說到底,傷害的還是自己。
.
.
.
當在職場中動用拳頭,勢必造成工作氛圍的不愉快。破壞團隊凝聚力與向心力。
.
而所謂的談判,不是「你輸我贏」、「你多我少」。
.
談判是詢問對方的需求、從同理對方需求出發,引導對方跟自己站在同一陣線,一起解決問題。
.
.
.
例如,媽媽可以用以下談判方式,避免孩子的對立反抗:
「不准玩手機」→「我很在意跟你的關係,不希望每天為了你該不該玩手機而爭吵。你可以幫忙我嗎?如果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出一個玩手機的時間,我就會知道,你不會永無止盡的玩下去,我不需要一直緊盯著你、罵你,你願意跟我一起討論每天玩手機的時間嗎?」
.
.
.
換個方式表達,就能夠快速化敵為友,孩子瞬間變為媽媽的同盟,願意跟媽媽一起討論每天可以使用多久手機。
.
讓孩子討論、決定玩手機的時間,孩子會覺得有自主性,而不是被逼迫,也會更願意遵守自己下的承諾。
.
也有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對於未來根本沒目標,不知道自己喜歡甚麼,所以孩子一直擺爛、一直不讀書,擔心給了孩子自由,讓孩子一起討論玩手機的時間,孩子會不知節制。
.
但是小白姊在演講中說,很多成人也對自己職涯迷惘,找不到目標。沒有目標,或許代表這件事並不在你的優先順序。或許你的夢想是希望家庭美滿、有時間陪伴孩子,成為職場成功人士並不是自己生命中排序第一位,只是因為看到大家都在努力轉職、晉升,所以覺得自己好像也要跟著努力罷了。
.
.
.
同理,孩子為什麼對於自己的未來迷惘、沒目標?
.
或許孩子並不清楚,這麼認真讀書,是為了甚麼?未來有好工作嗎?
.
現在這世代,學歷經歷已經不足以保障有一份好工作了。大學沒畢業也能成為百萬Youtuber,
.
這時候,成天用拳頭,命令孩子去讀書不要玩手機,是沒用的,而是應該先詢問孩子的需求:
.
「你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是甚麼?你希望十年後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請孩子描述具體的畫面,並詢問孩子,現在該做些甚麼,幫自己達到未來的期待?」
.
如果孩子對自己未來完全沒期待,更需要詢問孩子,可以做些甚麼,了解自己對甚麼有興趣?
.
.
.
談判是一種心法,是一種思考方式。在學習談判的路上,我學會放下「我執」,不再一昧要對方配合我,而是在談話之前,設定好自己的談話目標(例如:孩子有限度的使用手機)、而這個目標設定要是合理的、要妥協的(例如:目標無法是希望孩子完全不用手機)。當家長或上屬學會不派出拳頭,而是使用大腦來開啟協商時,孩子或下屬也會經由模仿學習,開始使用大腦來跟我們對話,不再陷入原始的情緒本能反應-選擇戰鬥或逃跑。
.
我認為無論談判、溝通或教養,背後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當你能管理一個家,你也能管理一個團隊。而回歸到最後,學到的,是對他人的「尊重」,放下自視甚高的自我,帶著探問與好奇,去理解對方、靠近對方,同心協力一起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放下問題。
---
學習資源:
加入小白姊的 工作生活家|新世代工作者社群  社團,裡面有很多免費職場資源,以及廣大人脈網。
按讚追蹤 Woomanpower ,裡面超多神人,接收第一手資訊。

你的溝通必須更有心機 封面

--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