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跟 《親子天下》 合作的新書《#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上市啦🥳
我在國中、大專院校擔任校園心理師,
七年多來接觸到許多青少年,
有些人憂鬱焦慮無法正常上學,
有些人因為性向跟父母斷絕往來,
有些人受網路霸凌之苦,
也有些人網路成癮,
甚至面對人群感到恐懼。
這是一群成長於 #網路世代 的孩子,
世界變動快速,
孩子的成長背景跟父母小時候差太多了,
許多家長不知如何跨越世代的代溝,
為了孩子好,所以管教孩子,
卻在管教過程中,
撕裂了關係,
把孩子給推遠了。
家長覺得青少年拒絕溝通,混身是刺。
青少年卻覺得家長都在說教、不理解他們。
彼此都覺得孤立無援。
你知道嗎?
成長於網路世代最大的特徵,
就是 #延遲長大,
現在的大學生,
會抱著玩偶來上課,
他們為玩偶創立虛擬帳號,
將玩偶視為最信任的朋友,
撫慰自己的不安。
他們怨恨父母老是為他們做決定,
卻在擁有選擇權的時候,
徬徨不安,希望父母師長給予一個肯定的命令。
他們人際變化快速且薄弱,
今日跟你好,
明天開小帳號罵你。
他們許多人不再進入愛情中,
不喝酒,不抽菸,
很乖,卻卻乏主見、過度自我中心,
像個長不大的孩子。
網路讓人缺乏面對面互動的能力,
導致社交技巧薄弱,
加上少子化的影響,
許多家長無法對孩子放手,
過度保護孩子,
孩子一邊喊著要自由,
一邊卻又不成熟獨立,
無法為自己行為負責。
這本書中提供「3大關鍵思維×4項家長覺察×6種頭痛情境」
透過我第一線校園工作的經驗,
輔以對於網路世代青少年的最新研究,
結合由阿德勒而來的「正向教養」法,
以及與薩提爾同為家族治療大神的「Bowen理論」
希望能搭起家長、老師與青少年間的橋樑,
全面解讀青少年的求救訊號,
相愛,不再相礙。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https://reurl.cc/NXyzqe
-----------------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舒緩焦躁》/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去年下半年,我時常在一個很焦躁的狀態,休息的時候無法安心自在的好好休息。我覺察到自
這樣的狀態需要協助,嘗試了很多方法想幫助自己,例如正念、深呼吸、改變思考.....等等,但長期來說卻沒甚麼太大幫助。
對,我是心理師,有時候甚至會演講教人如何紓壓,但我對自己的壓力束手無策。我的壓力對我的生活沒有造成太大影響,但卻大大影響我心中的平和,我變得很沒耐心、很防衛。
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也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我曾經承諾過自己,我要讓自己活得開心。
於是,我嘗試改變生活,我給自己放了一個月的假,好好休息了一番。
可是,我仍然一樣沒耐心、一樣防衛、一樣對於未來充滿焦躁。
我知道我煩躁的來源是甚麼:「打造個人品牌」。
讓自己站出去被看見,對我來說是件壓力很大的事。「被看見」的時候代表攻擊也隨之而來、工作忙到喘不過氣、也會擔心自己之後如果不被看見了,未來又在哪裡?
終於可以「休息」的時候,又會想說,「你看,其他人都這麼活躍、認真,自己停滯就落後了,該做些甚麼讓自己跟上?」
走也不是,停也不是。我覺得這樣生活不是我要的,我只想好好當自己,在生活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
我的焦躁,已經不是來自於某個單一事件了,而是來自於自己內在對於「我想怎樣生活、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做甚麼工作」的衝突與拉扯。我在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但我感到迷惘。
直到上禮拜,我因緣際會去了一位陌生長輩家,她帶我去她家頂樓,告訴我要幫我進行「#香草療癒」。
我從沒聽過甚麼是香草療癒。反正她家頂樓種了許多香料類的植物,例如薄荷、迷迭香、馬鞍草等等,她要我用手刷過這些葉子,聞聞沾在手上的香料味。
當下我沒甚麼感覺,就是配合指令執行動作罷了。
可是回家的路上,我卻開始感覺到不一樣。
如果你看過「#靈魂急轉彎」,裡面有一幕,是 #22號靈魂 看著正在飄落的葉子,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我騎回家的路上,就是這種感受,我看著落葉被風吹過,在地上滾動;看著一家人站在路邊一起說笑,我覺得很感動,我看到生命的美好,看到時間的流逝。
不知怎麼的,我的心開始平靜了。我開始可以專注於當下,平靜地活著。
就連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以前我可能情緒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這幾天,卻不會將這些不如意的事情放在心上。我對於未來也不再焦躁了,我甚至開始欣賞身邊的人,開始對很多事物覺得感恩。
我才發現,那是因為我把眼光放更遠了。我把眼光放到十年後、二十年後、甚至放到我很老很老之後,在這麼久的時間流下,眼前的一點不如意,真的無足輕重。
這不是一種 #思考 上的改變。因為思考是無法說服自己的。這是一種 #心態 上的改變,我感覺自己靈魂升級了。而且我相信自己現在好的能量,會吸引更多美好的事物來到我身邊。
我突然意識到,雖說焦慮是因為活在「未來」,而沒有好好活在「當下」,但那是因為思慮的「未來」太過侷促與短暫。如果把「未來」放到生命的末端這麼遙遠,反而焦慮減緩了許多,更能好好活在「當下」。
比起「過好生活」,我人生的目標,是學習如何「好好過生活」。
「好好過生活」雖然是一種 #行為上 的選擇,例如選擇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減輕工作,但我認為,光只有行為上的選擇,並無法帶來內心真正的平靜。
「好好過生活」是一種 #心態上 「如其所是」的接納,比如說,我的發文成效不好,我接納這後果,我只好奇為什麼之前好、這次不好?原因是甚麼?但不陷入批評與自我挫敗。
「#如其所是」就像是把自己靈魂抽離,用一個第三人稱的角度看自己身上發生的一切,情緒波動自然就會變得比較小,對很多不順,更能一笑置之,放過也放下。這是一種處之泰然,而不是刻意隔離感受。
我覺得我們的人生,更像一個「打怪升級」的概念,有時候覺得很努力,還是一直碰壁,好似沒任何出路,
但,遇到的關卡夠多了,自己的經驗值也會慢慢累積,到某個時刻,就突然 #升等 了、突然頓悟了某些事物。這是一個「#質」的改變,而不是一個「#量」的改變。
如同 #卓別林 所說:「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走著走著,哭著哭著,自然就笑了。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談判不是一種技能是一種態度》/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為什麼你覺得不需要學談判?
.
因為你的拳頭很大。靠拳頭就贏了。
.
或是也可能,你太太太弱小了,弱小到,直接放棄,躺在地上給人打。
.
這是今天參加了 #女力學院 的活動,主講者 #白慧蘭 (小白) 老師分享的一段話,讓我很有感。
.
.
.
很多人認為,談判離自己很遠。好像是總統、是外交官、是企業高層才需要學談判。
.
這是把談判想得太嚴肅了。
.
談判發生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
.
.
.
比如說,媽媽命令青春期的孩子:
.
「不准玩手機」、「不准談戀愛」、「要讀書」!
.
這是用一種上對下、用拳頭大的方式來談判。
.
可是,這種方式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
而且會製造一種敵對感,
.
雙方陷入權力鬥爭。
.
在職場中也是一樣,
.
現在已經不是一個靠權威、靠命令,
.
就可以讓下屬乖乖聽話做事的年代。
.
.
.
當你要比拳頭,會發現,這世界上沒有誰的拳頭是絕對大的。
.
權力位階大的上屬,若總是用拳頭來命令下屬,可能造成下屬一直離職。
.
也可能下屬聯合起來排擠上司。
.
當一個單位人事不斷異動,會讓老闆懷疑這位長官的管理與領導能力,
.
說到底,傷害的還是自己。
.
.
.
當在職場中動用拳頭,勢必造成工作氛圍的不愉快。破壞團隊凝聚力與向心力。
.
而所謂的談判,不是「你輸我贏」、「你多我少」。
.
談判是詢問對方的需求、從同理對方需求出發,引導對方跟自己站在同一陣線,一起解決問題。
.
.
.
例如,媽媽可以用以下談判方式,避免孩子的對立反抗:
「不准玩手機」→「我很在意跟你的關係,不希望每天為了你該不該玩手機而爭吵。你可以幫忙我嗎?如果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出一個玩手機的時間,我就會知道,你不會永無止盡的玩下去,我不需要一直緊盯著你、罵你,你願意跟我一起討論每天玩手機的時間嗎?」
.
.
.
換個方式表達,就能夠快速化敵為友,孩子瞬間變為媽媽的同盟,願意跟媽媽一起討論每天可以使用多久手機。
.
讓孩子討論、決定玩手機的時間,孩子會覺得有自主性,而不是被逼迫,也會更願意遵守自己下的承諾。
.
也有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對於未來根本沒目標,不知道自己喜歡甚麼,所以孩子一直擺爛、一直不讀書,擔心給了孩子自由,讓孩子一起討論玩手機的時間,孩子會不知節制。
.
但是小白姊在演講中說,很多成人也對自己職涯迷惘,找不到目標。沒有目標,或許代表這件事並不在你的優先順序。或許你的夢想是希望家庭美滿、有時間陪伴孩子,成為職場成功人士並不是自己生命中排序第一位,只是因為看到大家都在努力轉職、晉升,所以覺得自己好像也要跟著努力罷了。
.
.
.
同理,孩子為什麼對於自己的未來迷惘、沒目標?
.
或許孩子並不清楚,這麼認真讀書,是為了甚麼?未來有好工作嗎?
.
現在這世代,學歷經歷已經不足以保障有一份好工作了。大學沒畢業也能成為百萬Youtuber,
.
這時候,成天用拳頭,命令孩子去讀書不要玩手機,是沒用的,而是應該先詢問孩子的需求:
.
「你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是甚麼?你希望十年後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請孩子描述具體的畫面,並詢問孩子,現在該做些甚麼,幫自己達到未來的期待?」
.
如果孩子對自己未來完全沒期待,更需要詢問孩子,可以做些甚麼,了解自己對甚麼有興趣?
.
.
.
談判是一種心法,是一種思考方式。在學習談判的路上,我學會放下「我執」,不再一昧要對方配合我,而是在談話之前,設定好自己的談話目標(例如:孩子有限度的使用手機)、而這個目標設定要是合理的、要妥協的(例如:目標無法是希望孩子完全不用手機)。當家長或上屬學會不派出拳頭,而是使用大腦來開啟協商時,孩子或下屬也會經由模仿學習,開始使用大腦來跟我們對話,不再陷入原始的情緒本能反應-選擇戰鬥或逃跑。
.
我認為無論談判、溝通或教養,背後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當你能管理一個家,你也能管理一個團隊。而回歸到最後,學到的,是對他人的「尊重」,放下自視甚高的自我,帶著探問與好奇,去理解對方、靠近對方,同心協力一起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放下問題。
---
學習資源:
加入小白姊的 工作生活家|新世代工作者社群 社團,裡面有很多免費職場資源,以及廣大人脈網。
按讚追蹤 Woomanpower ,裡面超多神人,接收第一手資訊。
--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