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ley說書系列-孩子和你想得不一樣又何妨》/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可能是書籍的圖像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
這是一本寫給青少年家長的書。透過書中一個個的案例,能夠更了解親子間的互動。
.
這本書沒甚麼艱澀的理論,只有許多平凡又無助的故事。
.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一點,在於透過作者 #盧蘇偉 老師的描述中,我看到一張張失望的臉孔。
.
家長帶著孩子來找「專家」輔導,卻失望離開。
.
因為作者盧蘇偉老師認為,孩子根本沒有問題,孩子很好、很棒,只是很獨特,跟家長的期待不一樣,家長無法欣賞孩子的獨特。
.
不喜歡讀書,對美甲美容有興趣的孩子、想賺錢想瘋了,竟然開始想販毒的孩子、帶領全班對抗老師的孩子、沉迷網路不願讀書的孩子......這些孩子令家長頭痛,卻因為盧蘇偉老師願意「看見、欣賞」他們的獨特,他們自動走往「向上、向善」。
.
沒有人願意自己的人生爛成一團。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的賞識、放手給予他們成長,甚至犯錯的空間。家長怎麼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怎麼對待自己、對待父母,所有給出去的,都會流回來。
.
打罵孩子,孩子大了也會打罵父母;肯定欣賞孩子,孩子未來也能肯定欣賞自己,甚至肯定欣賞那位與自己想法、價值觀如此迥異、活在「上個世代」的父母。
.
現在,許多老師有感,學生變得相當「幼齡化」。很多家長感嘆,孩子怎麼這麼大了,還不懂事。但是,家長卻無法放手,讓孩子犯錯、成長、學習負責。
.
孩子沉迷網路,讓他沉迷阿!未來是他自己的。孩子不願意回家,沒關係啊!只要告知父母他人是平安的就好。作者在這本書中,自述他跟孩子的關係,隨著孩子年齡漸長,由父母逐漸轉為朋友、室友,給予孩子空間跟界線,讓孩子自己決定未來人生。
.
真的可以這麼「放任」孩子不管嗎?看了書中一個個的故事,您就會明白。
.
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找輔導專家,希望專家魔法棒一揮,孩子自動變了個人。但卻失望的發現,專家沒有魔力,而且專家並不認為孩子有問題。家長不願意放手、不願意改變自己,不斷用批評否定的方式,希望孩子變好。
.
這是愛,只是用錯了方法,讓彼此又傷又痛,又難以靠近。
.
很多家長,為了管教孩子,讓親子關係變得相當惡化,甚至影響夫妻關係。
.
可是卻忘了,如果親子之間沒有信任關係,任何管教都發揮不了作用。孩子只當家長叨唸,乖一點的孩子,自動關上耳朵,有主見一點的孩子,則不斷回嘴父母。
.
關係建立,優於一切。如果一個家,連自己回去都不會感到開心,那這個家中的孩子,是不會笑臉迎人、和氣說話的。
.
放手吧!孩子有他的人生跟選擇,家長只需要學習欣賞孩子的獨特,相信孩子的能力與選擇,孩子會信任自己,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
.
人生是不斷的選擇,不用害怕出錯或失敗,每個選擇都是經驗,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美景,哪怕遇到的是痛苦與挫折,焉知不是未來最大的禮物與養分。
.
「要好好活著,活得快樂。」如果親子關係很緊繃、不知所措,家長可以先專注於自己,先讓自己快樂。
.
這本書沒有神奇的案例,沒有厲害的技巧,卻有許多地方讓我看到想流淚,那是親情的流動,對於彼此的理解與看見。如果,您對您青少年的孩子有許多的不理解,或許這本書,能讓您更靠近孩子。
.
記住,關係建立先於一切、先於管教。

立體書封 青春不是突然就 b-1

#每個孩子都是耀眼的寶石
#不是只有讀書是唯一的窗
#學習欣賞肯定孩子的獨特
#放手讓孩子成長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路謠言引爆的親子衝突》/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可能是 1 人和顯示的文字是「心理師的對話練習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的圖像
懶人包版點此:https://reurl.cc/1YVeyp
 
👩‍🦰媽媽用賴在家族的群組,傳了一則網路謠言,說多喝熱的檸檬水,身體就會變鹼性。
👩‍🦲孩子責罵媽媽散播錯誤訊息,不斷用科學依據說理,說服媽媽相信這訊息是錯的。
🔥但媽媽仍堅信這則網路謠言是正確的,雙方大吵了起來。
---
溝通演變為爭吵,往往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發展,短短三句話就撕裂關係。在溝通中,我們要拿放大鏡這一來一回的對話中,對方的意圖以及背後的隱藏意涵。吵起來沒關係,但事後可以拿出放大鏡,檢視自己的溝通歷程,了解爭吵如何發生的:
---
 
👀媽媽傳網路謠言背後的意圖,是好意,是關心家人健康。
---
 
👀媽媽想與家人建立關係,屬於情感層面的溝通。因此孩子用說理的方式,無法打開媽媽的耳朵。在溝通之前,要用對方可以接收的方式溝通,先與對方同頻。也就是說,孩子在說理之前,要先回應媽媽的情感層面,媽媽才不會一秒陷入防衛、才比較有機會聽進孩子後面的醫學理論根據。
 
👩‍🦲例如孩子可以回應媽媽:「媽媽,妳特地轉傳這訊息給我,妳很關心我們耶!謝謝媽媽。但我查了一下,醫學上表示說喝檸檬水並不會改變體質變鹼性,我也很關心媽媽喔!我怕妳照做錯傷害身體,那我也會很擔心妳的。」
---
 
👀孩子發言的目的,是因為擔心群組中的其他家人誤信謠言,學到錯誤知識。於是我問孩子,群組中有哪些人?哪些人會自己判斷真偽、哪些人會誤信?會誤信的那些人,會願意聽這些「醫學根據」所以就不相信網路謠言了嗎?
 
在引導與自我思辨對話歷程中,孩子訝然發現,即便他不斷說明醫學原理,但群組中那些偏信網路謠言的人,仍舊會堅信網路謠言是真的!
 
也就是說,他的發言完全是白費力氣。無論他是否發言,會信的人就是會信,不信的人就是不信。
---
 
👀那麼,他到底為何執意要說服媽媽這則網路謠言是錯誤的,堅持要媽媽收回訊息,甚至與媽媽發生爭吵呢?
 
我探問孩子,以前媽媽傳網路謠言,你也會發這麼大脾氣嗎?
 
孩子說,不會。以前就告訴媽媽這是錯誤訊息,然後就不管了。
 
我繼續探問孩子,那這次為何發這麼大脾氣呢?
 
孩子想了想,發現這次會這麼生氣,是因為最近要過年了,孩子與媽媽常常因為一些民俗習慣的不同,與媽媽發生爭執。孩子認為媽媽過度迷信,因此當媽媽亂傳謠言,孩子前陣子受不了媽媽的迷信情緒,瞬間被激發。這才是爭吵的主要原因。
---
 
👀當對方的某個言行,激發我們自己強烈情緒,想也不想就無意識地向對方發動攻擊,通常代表我們不是處於「此時此刻」中,而是處於「過去」中。
 
例如孩子表面上針對網路謠言是否正確與媽媽發生爭論,但實則是過去與媽媽之間關於迷信行為的戰場拉長,讓「過去」影響到了「此刻」的溝通。
 
當意識到溝通並非針對此時此刻,就要先幫自已積極暫停。安頓自己的內在,直到理性再度恢復。尤其當雙方對於迷信這件事的爭吵,都處於一種過度敏感的狀態,更需要給對方空間時間消化一下情緒。
 
當孩子看見了媽媽想建立關係的意圖,卻發現自己的回覆無法建立關係,反而是撕裂關係,且背後起因於過去的爭吵,就比較能意識到此刻自己該選擇如何回應,而非無意識地陷入權力鬥爭中。
 
---
 
👀即便發生了爭吵,但事後拿著放大鏡,探究自己的對話歷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孩子願意探究,是因為在意媽媽,想修復與媽媽的關係,這點是值得自我肯定的。
 
---
短短三句話,衝突一觸即發。但當我們放慢回應的速度,拿著放大鏡,探究自己與對方的對話「歷程」,卻可以看到許多潛藏的訊息。這樣的溝通方式,不只可以用於親子關係,也可以用於伴侶相處,甚至職場溝通中。
 
說到底,這樣的溝通方式不難,許多人也都知道。但為何知道無法做到?
 
因為 #慣性。我們大腦舊有、習慣的回話方式,讓我們不斷重蹈覆轍。這就是為什麼身教非常重要,孩子在沒有意識的時候,就已經不斷吸收學習大人的應對方式,在大腦神經連結中形成網絡。
 
要開闢新路,用新學到的對話模式於日常溝通中,需要大量的 #案例#浸泡。例如觀察身邊好的應對方式,在心中演練,學起來。或多閱讀溝通、教養方面的書籍,讓這些好的溝通模板,儲藏在我們「新近記憶」中,因為記憶猶新,所以發生衝突時,這些好的溝通模板很好被提取出來讓我們使用,多次使用之後,大腦神經連結就會成功開闢新的溝通模組與對話模式啦!
立體書封 青春不是突然就 b-1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shley說書系列-人生有限,你要玩出無限】/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最近 #個人品牌 崛起,只要跟個人品牌沾上邊的講座跟書,都有不錯成效。


我認為這代表此世代的人們,對於職涯是很焦慮的。


我認識很多講師、作家們,之所以往個人品牌走,是因為現有職缺的飽和。現在這年代不比上個世代,不是努力、忠誠的在一份單位好好待下去,做得夠久了,就有機會升遷。


更慘的是,別說升遷了,現在很多行業,連找到一份工作都有困難。以我諮商心理師的行業來說好了,現在心理師已過度飽和,要在台北找到一份薪水、工作內容、地點都屬意的工作,相當不容易。


許多人被逼著離開台北,尋找其他職缺機會。或許,被逼著開創新路、新市場。


這樣的狀況,不只發生在心理相關行業,而是普遍發生於各行各業,低薪、工時長、沒有未來前景的工作,還不如自己放手一搏,建立一人公司,至少成敗有機會操在自己手上。


不只為自己尋找新出路、講求自我實現的人們開始個體崛起,在大公司有穩定工作的職員們,也開始學習如何經營個人品牌。


因為,他們發現舊有、傳統的行銷方式已難以帶來太大成效。現代主打網紅行銷,職員必須站出來,成為KOL,讓消費者與KOL產生連結與溫度,進而與公司品牌產生黏著與變現。


於是,無論是否有一份好工作,時代逼著我們,得學習許多新知、得站出來讓大家看見我們、得讓自己有聲量跟流量。


問題是,即便有了流量,也不見得有轉換率,讓追蹤你的粉絲們,願意掏錢付費,買你的產品、或上你的課程,讓你變現,產生實際收入。


我看過粉絲人數上萬、一篇文章出去分享量上百的講師,開課卻招生困難,沒人來上課。也看過沒在網路上沒甚麼人氣的講師,卻年收四百多萬,天天演講接到手軟。


當然,最好的,就是擁有龐大粉絲的流量,又有可以帶來實際收入的轉換率。但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是我見過最短時間內,把這件事情做得最好的人。他是我心目中的神人,短短五年內,出了五本書,本本都佔據博客來暢銷排行榜,書賣得好就算了,演講邀約還如雪片般飛來,就連開的公開班《#爆文寫作》,短時間內一連開了數十場,還能場場爆滿。


我一路觀察著他,時常覺得他是創造奇蹟的男人。他,就是流量跟變現的保證。最神奇的是,他從一位教師素人,變成知名作家、講師,也不過才花了不到五年的時間。


他,正是這本書的作家《#歐陽立中》,在這本書中,他把他的秘訣都大方分享出來,如果你還沒開始經營個人品牌,這本書可以幫你節省下許多冤枉路。如果你正走在個體崛起的路上,這本書你會發現是黃金,歐陽不但在這本書中,告訴你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小山頭、如何設計自己的長銷坡道,還教你如何打造人脈引擎、如何累積能力。


這些,真的是寶。藏私都來不及了,怎麼有人會寫出來跟大家分享呢?


歐陽說:「夜空這麼大,不能只有我發亮!」


來吧!我們跟著歐陽一起發亮!


㊙️我自費買了六本書,送給結緣人,希望在人生道路上,這本書能推波助瀾,航向偉大的航道!
 

---把握向歐陽立中學習的機會---
👍《人生有限,你要玩出無限》/ 悅知文化   :https://reurl.cc/xg9pee
👍《爆文寫作-台北班》/  生鮮時書   :https://reurl.cc/MZ06gk
👍《爆文寫作-高雄班》/ Wee聯合辦公室 :https://reurl.cc/OXp3aX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shley說書系列-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可能是 2 個人、毛髮、大家站著和外套的圖像
我的伴侶在學生時代,是那種被老師討厭的學生。因為他上課愛講話、調皮。
依照我心理師的判斷,他有點過動中的注意力不集中,要安靜專心的上好上滿,對他而言是有困難的。
但那時代的老師不會知道。所以很討厭他。可奇怪的是,他沒有因為被老師討厭、被同學欺負,而產生心理問題。
他的學生時代充滿快樂的記憶。
 
我一直很不解。
照理說他這樣被老師同學霸凌的孩子,應當要在學生時期過得不快樂啊!
 
所以,是否被霸凌本身,並不見得是問題。但差異到底在哪?為什麼有些人被霸凌很痛苦,有些人好像無關痛癢?
我去了 #李儀婷 老師的新書分享會《#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我才恍然大悟。
 
儀婷老師在講座中提到,她有兩個女兒,個性迥異。
一位女兒比較敏感,另一位性格比較大而化之。當遇到一樣的問題,兩個女兒需要的介入處理不一樣。
 
例如同樣都是孩子跟導師之間的衝突,如果是個性敏銳的大女兒,身為媽媽的她知道,大女兒會需要媽媽的介入,當保護的屏障,撐起安全感的空間。
但個性大而化之的二女兒,則是拜託媽媽不要介入,她自己可以搞定!
 
所以,教養沒有一套標準。事件本身也不是問題。即便同樣發生霸凌事件,每個孩子需要父母給予的協助是不一樣的。
 
從儀婷老師分享的案例中,我看到了 #尊重 與 #連結。這也是我在我的著作《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一書中,非常重視的概念。
 
#尊重」是根據孩子的需求,來做介入。而不是成人的需要。
例如家長覺得老師或同學不該那樣對待自己孩子,所以用自己的方式介入,但這方式或許不是孩子需要的幫忙。
我從儀婷老師的書中看到,她為孩子做介入之前,會詢問孩子的意願,核對孩子的需求,才做出相對應的介入。
 
#連結」則是在日常互動中,不斷認識理解孩子,當孩子發生問題的時候,願意信任家長、找家長求助。
連結在親子之間特別不容易做到,因為是最熟悉的人,所以不會刻意花心力認識、經營關係,日子過著過著,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當孩子開口嘗試跟家長求助時,家長漏接球,用指責、命令的方式給予引導,卻讓孩子選擇逐漸疏離,失去信任與連結。
 
我在諮商中,看到很多家長,為了孩子不要變壞,在「處理」事件的過程中,卻失去了跟孩子之間的「連結」。
但我一直認為,跟家長有聯結的孩子,才不會變壞。
 
孩子在人生迷惘的時候,至少知道可以找家長傾訴,有個成人指引自己。即便孩子或許最後做出的選擇跟家長不同,但孩子知道,無論做怎樣的選擇,父母都愛他/她,都有人陪伴理解自己,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會長出對自己的信任,勇於選擇,並敢於負責。
 
負責的孩子,不會故意做出爛選擇找自己麻煩。將孩子的人生還給孩子,父母需要的,是支持與陪伴孩子,讓孩子長出自我力量。
 
至於該如何「尊重」與「連結」,這是心法,不好學。但學習最快的途徑就是模仿。儀婷老師的新書中有很多她跟孩子之間的相處案例,我一邊看書,不知不覺就用書中老師的回話方式,改變跟我身旁的人互動回應,透過閱讀,浸泡在好的溝通模組中,自然就可以改善舊有且無效的應對方式。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師視角看 #靈魂急轉彎
本篇應該沒有劇透...吧(?)。
可能是 1 人的圖像
這部電影超級心理學,也超符合現代人的迷惘。
我們都在找尋那個讓我們發光發熱的「火花」。現代人對於工作,不只求溫飽,更在意這份工作的自我實現與意義。
幸運的人,經過探索後,終究會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
可是,工作久了就會發現,即便從事的工作是自己夢寐以求的「火花」、是自己的天賦與興趣,但仍有倦怠的一天。
當達到了夢想中的成就,隨之而來的是空虛。不知道來要追求甚麼,失去了目標與熱忱。
或許,我們該追尋的,不是「火花」最閃耀的時刻,而是活得開心、對生命充滿熱忱的自己。
 
靈魂急轉彎這部片,裡面充滿「正念」的概念。正念並非正向思考。正念是每分每秒活在當下,情緒如同海浪的波,有高有低,有喜悅有低落,接納自己每個當下的狀態,抱著覺察,進行體驗。
 
坐捷運的時候,不是像殭屍一樣無意識地滑著手機,抬頭看看周遭,觀察人們。吃PIZZA的時候,感受舌尖上的美味,而不是一邊聊天或一邊看影片。走路的時候,看看路邊飄零的樹葉......所謂的用心生活,就是對周遭抱持的新奇的視角,好像初次來到這世界上,打開視聽觸味嗅五感,用心「經驗」發生的一切。
 
如同靈魂進入別人的身體,接觸陌生的世界般,一切如此新奇。
 
這世代存在太多迷失的靈魂,有些人是過度執著於某項成就,例如我曾得獎過,所以我一定要再次得獎。「執著」可以把一個人推往心流的高峰,也可以讓一個人永遠活在過去的成就中,不斷否定此刻的自己。
 
也有許多人,心中懷抱著迷惘與不安,他們或許有目標,或許連目標都不敢去想。在他們的心中,不斷內化從小到大,身邊重要他人對自己批評否定的話語,例如:「你做甚麼都做不好」、「你很沒毅力」、「你是失敗者」等等,這些語言讓他們迷失了自我,甚至害怕找尋自我。
 
所以寧願當個遊蕩的靈魂,也不願鼓起勇氣再次面對這個世界。
 
走出自我設置的囚牢,不再當個遊蕩的靈魂,有著縱身一跳,換來轉世機會的勇氣,始於對自己的看見。回想那些曾經活著的證據,對生命熱忱的怦然,讓死去的心,再次活過來。
 
這部片像極了諮商的歷程。很多人問我,到底甚麼是諮商?我一直很難說清楚。
 
看了這部片後,我會告訴你,諮商就是一種靈魂的照見。諮商師不會鐵口直斷告訴你,你生命中的火花在哪、你可以怎麼做讓自己更好。諮商不是算命,不會給你一個絕對的答案,就像片中的22號靈魂,雖然被許多大師指導過,但始終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在諮商師的信念中,我們認為只有案主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諮商師的任務是引導案主探索,如同22號走了一遭人世,但諮商師不能給案主答案,如同沒人可以直接告訴22號他的「火花」到底是甚麼。
 
從事甚麼、身處於何種階級,都不是快樂的秘訣。我見過許多心理學大師,他們治癒人的力量,不在於說話的內容,而是跟他們互動相處,就能感受到一股由內而外,溫和卻強大的力量,跟這樣的人對話,即便閒話家常,卻感到極大的療癒。我認為能夠活出這樣的能量的人,是很能專注於每個生命的當下,盡情享受與體驗。這是一種靈魂的修煉。
 
而所謂的輪迴,發生於你我每個生活的片刻。當我們能量不提升,總是卡在舊有的模式循環中,我們會不斷吸引重複的傷害發生。一個人之所以活得快樂,不是因為他幸運,而是他接納生命中發生的一切,活在此時此刻,當人的能量頻率提高,自然能擺脫舊有的輪迴與自我設限,吸引美好的事物來到身邊。
 
在此生的人生中,你希望你靈魂的修煉是甚麼?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呢?我希望自己成為一位有能量的人,這個能量不是去買甚麼水晶或精油,而是學會好好過生活,深刻的認識自己,與許多其他靈魂相遇,學會尊重並接納與自己迥異的靈魂們。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shley心理師說書系列—心理韌性》
未提供相片說明。
在人生道路中,你想要:
A.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完美的一百分,或許走得慢、走得短,但每步都是注目焦點。
B.往前走比較重要,60分又如何?
 
還在讀書時期的我,是依照A選項來過生活的。我要自己是完美的,最簡單的呈現方式,就是擁有好成績。
 
或許,擁有好成績的背後,來自於迷惘與焦慮。我焦慮如果沒了好成績,那我該如何定義我自己是誰?我還會有朋友嗎?還會獲得父母的喜愛與重視嗎?
 
沒了好成績,是否代表我一文不值?
 
我也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幹嘛,所以,成績也是我唯一可以掌握的。我想,如果我成績夠好,到時候我就可以挑科系、挑工作。我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幹嘛沒關係,反正我有選擇的籌碼。
 
我要求自己踏出的每一步,都要是一百分。
 
可是,人往高處走。而高處,高手如雲。我開始體驗到,世界上有天才的存在,無論我多麼努力,我也贏不了。
 
我感到很挫敗。我責怪自己不夠努力。我開始覺得自己沒資格玩樂、休息。我把自己愈逼愈緊,龐大的壓力讓我身心俱疲。
 
這是我人生中的重大經驗。我第一次真正遇到挫折。這份挫敗後來成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禮物。
 
以前,我被教導,遇到挫折就要去克服,如果無法克服,那就是自己不夠努力。但讀了心理學後,我才知道,#如何面對挫折 更是人生中的重大課題。我們不可能永遠是贏家、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心理韌性 又稱 「挫折忍受度」 OR 「復原力」」的圖像
 
在心理學中,我們會將「挫折忍受度」稱為「心理韌性」或「復原力」,也就是一個人從逆境中復原的能力,甚至藉由挫敗經驗,獲得進化與成長的能力。
 
例如,我從我的挫敗經驗中,學到我不該用成績來定義我自己,如果失去成績我就失去愛,那這樣的愛並不是真正的愛。
 
我也學到,在人生中,除了成就之外,我想帶給自己的,是快樂。這是我的最高生活價值。如果做一件事情,我很不快樂,卻帶給我巨大成就,代表這不是我想前進的方向。當我往後心迷惘時,我就會問我自己:我快樂嗎?
 
在諮商的路上,我跟好多成就非凡的人談過,他們是每一步都謹慎努力、每一步都一百分的人們。可是,過度緊繃終有彈性疲乏的一天,他們大多走得短,或許身體不堪負荷生重病、或許心理能量浩劫憂鬱纏身,總之,他們擁有許多閃耀時刻,卻尚未邁入中年,人生已經卡關,無法再走下去。因為,他們不允許自己踏出60分的前進。不,連95分的向前邁進都無法忍受。
 
對我來說,走下去比走得完美重要。例如,一個國中成績不好的人,最後出國留學讀博士,他在世人眼中成就,大於一個國中名列前茅但大學畢業就出去工作的人。
 
又例如,一個人瑞奶奶,即便目不識字,也會被媒體爭相採訪,詢問長生的秘訣。
 
我認為現代社會變遷太快,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需要那些技能、哪些興新行業出現、哪些行業沒落。每步都要踏出一百分,走得慢,或許走到時,那份行業已經殞落。
 
而60分的步伐如果能成功,代表這在風頭上,持續下去加強,必定能佔有一席之地。
 
我們已經無法預測自己教給孩子的東西,可以讓孩子贏得未來。所以現代很重視素養,很重視孩子的思辨能力、重視孩子是否能接受挫敗、從錯誤中學習、精進。
 
具備心理韌性的孩子,有能力面對未來的變動、在激烈的競爭中,好好存活,我想,比起成績,心理韌性更會是我想培養給孩子的素質。我無法一輩子為孩子遮風擋雨,但我可以讓孩子有能力在大風大雨中,持續前行。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心理韌性 並非指堅强、勇敢、都 勇敢、 並非指堅强 都不能哭 永不放棄」的圖像
 
我用一個簡單的篇幅介紹甚麼是心理韌性,但這實際上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 是一位常跟青少年晤談的實務工作者,在他著作《#心理韌性》中,提供具體案例跟方法,教導家長如何培育出具備心理韌性的下一代,歡迎翻閱:https://reurl.cc/XeXDQ0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心理韌性 而是在逆境中復原的能 力, 並從挫敗與壓力中 獲得成長與進化」的圖像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心理韌性 我們無法永遠為孩子遮 風擋雨, 但能培養孩子 在風雨中前行的能力」的圖像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與戰勝壓力的距離,就差這兩本書》
未提供相片說明。
我身為心理師,但常常不知道自己壓力太大!
 
我常常很疑惑,大家都怎麼知道自己壓力已經爆表,超過自己承受度呢?
 
當我過度工作的時候,我其實是沒感覺的。我只是專注於完成我眾多的工作們。
 
我會一個行程接著一個行程,趕趕趕,覺得時間不夠,尤其對親近的人耐心降為零,開始睡不好,沒胃口...或狂吃。
 
最明顯的,是我脾氣變得很暴躁,說出或做出毀壞關係的言行。大家都以為心理師永遠很溫柔,事實上不是的。
 
壓力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不知不覺的侵蝕,因此,在平時多閱讀壓力書籍,學習覺察自己情緒,即時管理壓力是關鍵。
 
壓力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即便有量表來檢測壓力,但所有測驗都是自我評量,無法準確量出自己的壓力到底有多少。
 
大家都知道壓力對人的影響很大,如果一直過量承載壓力,不但影響身體健康、過勞、失眠、甚至不知不覺開始焦慮憂鬱,出現死亡念頭。
 
那是一種對自己失控的感覺。
 
壓力就像重訓,適度可以幫助我們增加面對挑戰的能力,但過量會把我們壓垮。
 
壓力太大生病的時候,我們身旁一定都有這麼一個人告訴我們:「你就是抗壓力不足才會這樣」。
 
百口莫辯。很火大卻不知道怎麼反駁。
 
沒關係,你可以拿出這本最新出版的新書《#剛剛好的不努力》打臉對方。很多人對壓力有誤解,來自於觀念的錯誤。例如:
👉放鬆休息就是懶惰、落後。
👉擔心少了自己公司就會垮。
👉過度吸收他人情緒討好他人卻委屈自己等等。
 
看這本書不只能夠對壓力保有更彈性的信念,同時也會知道如何在職場上跟討厭的人相處,並提升自己的信心。
 
BUT!擁有重訓正確觀念很重要,實際上該如何重訓更是關鍵。
 
《#哈佛醫學院的SMART壓力管理訓練》,從大腦神經科學的角度,帶我們了解壓力的形成、對於睡眠困擾給出解方、教導我們如何「反過來」讓壓力幫我們。
 
最棒的是,這本書提供許多具體的方法來管理壓力,例如:
✅「壓力預警訊號練習」
✅「能量電池練習」
✅「轉換情緒頻道練習」
✅「放鬆反應訓練」等等
書中附錄還有「壓力指數」的測驗📶
 
如果您的時間只夠閱讀一本書,我曾經蒐集過市面上關於壓力管理的書,《#哈佛醫學院的SMART壓力管理訓練》是我認為必看的一本。如果時間允許,身為大人的你,不需要做選擇,兩本同時擁有,不但免運費,更可以全方面了解壓力管理。
 
希望這兩本書,可以陪伴大家順利度過年末大爆炸時刻。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次到 #雙和醫院 演講如何應用心理學與NLP(神經語言程式學)於醫病關係的溝通中,當時呼吸治療學會的昆達理事就坐在台下聽講,覺得這些內容很不錯,邀請我到呼吸治療學會的臨床教師培訓研討會,再講一次當天的內容。
 
但是……雖然我投影片的呈現跟上次差不多,但細節以及結合的案例內容我全部都改過了!畢竟一場是講 #醫病關係,一場是講 #教學技巧,要直接複製重講是不可能的。
 
而且這場研討會相當專業,來的講者都是呼吸治療的專業人員、教授、教學型主治醫生,只有我一個非這領域相關的外部講師,我如何讓我的演講內容符合聽眾的需求呢?
 
為了更貼近聽眾,我還特地訪問了在醫院工作的朋友,了解他們的教學環境跟制度是怎麼樣,並快速將我心理學與NLP的專業,結合我過往眾多的演講經驗,重新研發出一套新課程。
 
要當一個講師很容易,但要當一個好的講師真的很辛苦,我很難做出一個「公版」的演講版本,即便同個主題,邀請的單位不同,內容就需要更改,例如講給企業,就不適合醫學情境,同理,醫學情境也不適合拿去學校講。
 
或許我的演講主題適用範圍比較廣,各類行業都會邀請我去講,對我來說,我體認到要當一個好的講師,除了專業上的精進,也要結交各行各業的朋友,對各領域都要略知一二,演講內容才能貼合聽眾族群,引起共鳴,這真的很需要經驗的累積啊!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可能是 1 人和顯示的文字是「每天醒来我都希望你死了 我都希望你死了」的圖像 圖/《婚姻故事》劇照
 
許多在愛中掙扎的愛侶們來到我面前,問我,可不可以透過心理學的分析,判斷他們是否適合在一起。
 
我們都曾在愛裡受傷,也都希望不要再受傷。如果可以有一個科學、理論依據,幫我們分辨是否適合,那,是不是就不用冒險去愛、再次付出真心卻又好痛?
 
曖昧階段,會問「我們適合嗎?」,交往磨合階段,也會問「我們適合嗎?」,甚至許多夫婦,到了中年孩子長大離家了,也不斷在心底問自己「我們適合嗎?」,考慮著離婚的可能。
 
如果從心理學的 #依附理論 來看,的確,我可以告訴你,安全依附的人最適合所有類型,問題是,你或許不會喜歡上這類的人,又或者,在這樣的關係中,雖然安全,但你卻感受不到愛,因為,你渴望的愛或許是炙熱激情的,但安全依附的人給予的愛,是緩慢穩定,不冷不熱,這樣的愛或許對你來說,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因此,在看了很多案例後,我認為 #是否適合 根本不是重點。人嘛!總是受到情緒的影響,當受一個人吸引的時候,即便再理性的人,也會用千萬種理由說服自己,對方就是適合的那一位。
 
Bowen認為,我們會跟與自己情緒成熟度差不多等級的人在一起。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覺得不認同—「拜託!我這麼成熟,不像另一半,很幼稚,每次吵架就大吼大叫、像發瘋一樣,情緒控管不佳,我總是很冷靜理智,不跟伴侶吵。」
 
可是你知道嗎?很冷靜的你,跟很歇斯底里的另一半,是一樣不成熟的。
 
你們都在關係中感到不知所措,只是採取的方式不一樣。一個用焦慮來抓住關係,一個用逃避隔離來維持平衡。
 
在夫妻相處中,更常見的模式是,一開始兩個人都吵得很兇,但後來不吵了,一感覺到要吵架,就各自逃離,之後也不再提起敏感話題。
 
表面上夫妻感情很好,不再爭吵,也有很多話可以說。但兩人心中都孤單,因為無法真正親密靠近。彼此其實在用 #疏離 的方式來維繫關係。
 
甚至,許多夫妻放棄彼此之間的關係連結,將重心放到孩子身上,至此,也不用多想是否適合了,反正對方如果能夠一起養育孩子,就是適合吧!夫妻間只剩下孩子的話題可以談論,很久沒聊聊自己、聽聽對方了。
 
有了孩子之後,如果夫妻話題全都圍繞著孩子打轉,很可能是透過將焦點轉移到孩子身上,緩解夫妻之間不知道如何跟對方相處得不知所措。孩子會感受到,要透過自己,才能維持爸媽的婚姻。孩子或許會透過表現症狀或某種父母期待的樣貌,完成使命。
 
這樣的描述應該很不陌生。我們生活周遭都遇過很多相似的案例。或許,真的不存在所謂的「命中注定、完美、適合」的婚姻。當孩子長大了,或症狀太嚴重了,夫妻之間很常為了孩子,開始面對彼此之間長期逃避的問題。
 
意識到彼此關係有問題後,面對的第一步,卻是 #指責對方
 
「問題都出在你!」、「如果你不......我就不會......」、「你要改變!」是的,兩人都覺得對方才是問題所在、對方如果改了,自己就不會有問題了。
 
很可惜,#改善關係是單打獨鬥的過程。我們無法強迫對方改變,因為,唯有改變是 #自願的、是 #為了自己 而改變、成長,才有機會面對自己、覺察自己、觀察自己、看到自己在互動歷程中,怎麼讓事情演變成這樣?自己的反應模式,是從甚麼時候開始這樣反應?有沒有其他種反應的方式,是可以照顧到自己的狀態,同時不過度幫助對方,但也不疏離對方,能夠維持跟對方的親密?
 
當自己能夠不陷入過往情緒性的本能反射模式,就有機會提高自己的情緒成熟度,這會影響另一半,伴侶或許一開始會不習慣、生氣、希望你改回舊有的反應方式,或使盡全力讓你動搖,但事後,伴侶會感謝你的堅持。慢慢地,伴侶也會提升自己的情緒成熟度,唯有情緒成熟度高的兩人,才較有機會進入一段理想的關係中,他們會體驗一種很奇怪的感受—雖然不像以前那樣黏對方,但卻感覺更親密了。
 
在你心目中的愛情樣貌是怎樣的呢?你知道嗎?你渴求的愛情樣貌,不見得是 #適合,而是一種來自原生家庭的 #習慣。所以,相愛卻無法相處。或許,這是一個機會,反思對自己而言,渴望的愛情是否讓自己覺得舒服?在關係中是否能彼此尊重、維持自我、感到舒適同時又保有與伴侶的親密跟連結?
 
沒有不適合的關係,只有不願意改變的自己。以及,強求對方改變的「我執」。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病的才不是我!是整個家!】

可能是一或多人和書籍的圖像 未提供相片說明。
《#解決關係焦慮》這本書是我近一年來,讀過最難的一本書了。這很像我以前在讀諮商理論的書,第一次看,可以看得很快,但對諮商理論愈了解,才知道書中每一個字句背後的概念是如此大,需要花很多時間細細咀嚼。


這就是一本這樣的書。我平常一本書大約一、兩個小時可以看完,而且我不是愛做筆記的人,常常看完一本書,上面仍維持空白。


但這本書花了我兩天的時間,我才讀到第75頁。上面畫滿了筆記。這本書最厲害的是連翻譯都是這領域的權威,翻出了的每一個字,背後充滿深意。很多專業書如果不是由專業人員所翻譯,很容易失去原意而走味。


總之,這本書適合對家族治療理論有一點認識的人閱讀。對於完全沒接觸過家族治療理論的人,建議先閱讀《#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裡面用較多案例的方式帶出Bowen理論,對初學者來說會比較好理解一點。

可能是書籍的圖像
而這本《#解決關係焦慮》則是一本很硬的書。裡面沒甚麼案例,看得懂的人,光裡面一小段文字,就要死上很多腦細胞。


就拿書名來說好了。「解決關係焦慮」就帶出Bowen家族治療的精神—Bowen的焦慮,指的是關係中所有負面情緒的統稱。而當一個人自我分化程度低的時候,容易受關係中他人的影響,渴望在關係中獲得肯定、認同,而租賃自己,放棄自己的界限。


但在關係中找尋自我無異於緣木求魚。不但無法找到自我,反而受到關係中他人的影響,引發焦慮等負面情緒,而採取不同的關係模式來解決關係焦慮,例如衝突、疏離、切割等等。


最常見的,就是家族中有一人生病了。例如得了憂鬱症。


若以「#個人」的視角來看,會認為得憂鬱症是這個人的問題。家中其他成員通常會希望心理師或醫生可以變出魔法,讓罹患憂鬱症的人瞬間好起來。


但Bowen則認為,家族中的某位成員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整個家庭的「#系統」出了問題。只是這位成員被選中,成為發病的人。而他的發病,或許是為了維持家庭系統的平衡。


例如父母總是爭吵不休,但若孩子得了憂鬱症,父母就會齊心將關注放在孩子身上,父母由敵對的狀態轉為同心協力,可以說,孩子的病,拯救了父母的婚姻。
當兩人關係無法維持平衡,孩子的加入,成為三角關係、形成系統。


用Bowen理論來看,一個家族的互動方式,就好比房子的地基。當家中一個成員生病,是因為地基本身結構出了問題,讓某個地方承受過大壓力。這時候,單是更換材質,希望憂鬱症的人變得更堅強,是沒用的,需要的是改變整體的地基結構、改變家族的互動方式。


#改變家庭結構,#才能改變一個人。


如果,您身為孩子的家長,無法讓孩子自願接受治療,那麼恭喜!您還是有機會可以影響孩子。只要父母願意改變互動模式,就能改變房子的地基結構,孩子會產生新的互動模式。


如果您是那個想改變的人,但其他家庭成員卻不認為有改變的必要,也恭喜!不用氣餒,因為 #一個人的改變,#就能動搖家族結構。


例如當爸爸總是在壓力大的時候,會批評指責媽媽,媽媽呈現弱勢,用哭泣來表現。作為孩子的自己,吸收了父母的焦慮,加入戰局,選擇跟媽媽同盟,一起來抵抗爸爸,指責爸爸的不是,引發爸爸與孩子之間的爭吵,媽媽再來護著孩子。


但爸媽之間問題的根源與互動模式沒有改變,這樣的戲碼就會不斷在生命中上演,孩子即便未來成立新家庭,也離不開家,總是為了解決父母的爭吵,過度黏著在原生家庭中,甚至影響了自己的新家庭。


要如何改變這樣的互動呢?


當然得從改變個人開始。當孩子看懂「系統」中每個家族成員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後,就有機會 #抽身,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綜觀全局,並提高「#自我分化」,不再過度涉入父母的糾紛中,讓爸媽自己去吵,不與媽媽同盟,才有機會改變舊有的戲碼。


或許,媽媽也有機會長出新的力量與自我,能夠不再只靠哭泣來找尋兒女的同盟,而是自己長出力量與爸爸溝通,改變與爸爸的互動模式、改變房子的地基。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書、總結Bowen理論,我認為它將人的視野放大。不再聚焦於「個人」,而是聚焦於「整體系統」來解釋一個人的行為。每個人都是系統中的一部分,當一個人改變了,就有力量影響系統中的運作模式,改變系統。


#一個人生病,#需要全家人一起改變。


這理論不只可以用於家庭中,也同樣可以用於企業組織中。尤其當企業組織一再發生同樣的人事問題,很明顯,是整體企業的制度、系統出了問題,這問題不是割捨單一員工就可以解決的,而是要改變整體系統,才能治根。關於Bowen的系統觀如何應用於企業中,可以閱讀《#做自己的職場情緒教練》這本最新上市的新書。

未提供相片說明。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文章標籤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