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病的才不是我!是整個家!】

可能是一或多人和書籍的圖像 未提供相片說明。
《#解決關係焦慮》這本書是我近一年來,讀過最難的一本書了。這很像我以前在讀諮商理論的書,第一次看,可以看得很快,但對諮商理論愈了解,才知道書中每一個字句背後的概念是如此大,需要花很多時間細細咀嚼。


這就是一本這樣的書。我平常一本書大約一、兩個小時可以看完,而且我不是愛做筆記的人,常常看完一本書,上面仍維持空白。


但這本書花了我兩天的時間,我才讀到第75頁。上面畫滿了筆記。這本書最厲害的是連翻譯都是這領域的權威,翻出了的每一個字,背後充滿深意。很多專業書如果不是由專業人員所翻譯,很容易失去原意而走味。


總之,這本書適合對家族治療理論有一點認識的人閱讀。對於完全沒接觸過家族治療理論的人,建議先閱讀《#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裡面用較多案例的方式帶出Bowen理論,對初學者來說會比較好理解一點。

可能是書籍的圖像
而這本《#解決關係焦慮》則是一本很硬的書。裡面沒甚麼案例,看得懂的人,光裡面一小段文字,就要死上很多腦細胞。


就拿書名來說好了。「解決關係焦慮」就帶出Bowen家族治療的精神—Bowen的焦慮,指的是關係中所有負面情緒的統稱。而當一個人自我分化程度低的時候,容易受關係中他人的影響,渴望在關係中獲得肯定、認同,而租賃自己,放棄自己的界限。


但在關係中找尋自我無異於緣木求魚。不但無法找到自我,反而受到關係中他人的影響,引發焦慮等負面情緒,而採取不同的關係模式來解決關係焦慮,例如衝突、疏離、切割等等。


最常見的,就是家族中有一人生病了。例如得了憂鬱症。


若以「#個人」的視角來看,會認為得憂鬱症是這個人的問題。家中其他成員通常會希望心理師或醫生可以變出魔法,讓罹患憂鬱症的人瞬間好起來。


但Bowen則認為,家族中的某位成員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整個家庭的「#系統」出了問題。只是這位成員被選中,成為發病的人。而他的發病,或許是為了維持家庭系統的平衡。


例如父母總是爭吵不休,但若孩子得了憂鬱症,父母就會齊心將關注放在孩子身上,父母由敵對的狀態轉為同心協力,可以說,孩子的病,拯救了父母的婚姻。
當兩人關係無法維持平衡,孩子的加入,成為三角關係、形成系統。


用Bowen理論來看,一個家族的互動方式,就好比房子的地基。當家中一個成員生病,是因為地基本身結構出了問題,讓某個地方承受過大壓力。這時候,單是更換材質,希望憂鬱症的人變得更堅強,是沒用的,需要的是改變整體的地基結構、改變家族的互動方式。


#改變家庭結構,#才能改變一個人。


如果,您身為孩子的家長,無法讓孩子自願接受治療,那麼恭喜!您還是有機會可以影響孩子。只要父母願意改變互動模式,就能改變房子的地基結構,孩子會產生新的互動模式。


如果您是那個想改變的人,但其他家庭成員卻不認為有改變的必要,也恭喜!不用氣餒,因為 #一個人的改變,#就能動搖家族結構。


例如當爸爸總是在壓力大的時候,會批評指責媽媽,媽媽呈現弱勢,用哭泣來表現。作為孩子的自己,吸收了父母的焦慮,加入戰局,選擇跟媽媽同盟,一起來抵抗爸爸,指責爸爸的不是,引發爸爸與孩子之間的爭吵,媽媽再來護著孩子。


但爸媽之間問題的根源與互動模式沒有改變,這樣的戲碼就會不斷在生命中上演,孩子即便未來成立新家庭,也離不開家,總是為了解決父母的爭吵,過度黏著在原生家庭中,甚至影響了自己的新家庭。


要如何改變這樣的互動呢?


當然得從改變個人開始。當孩子看懂「系統」中每個家族成員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後,就有機會 #抽身,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綜觀全局,並提高「#自我分化」,不再過度涉入父母的糾紛中,讓爸媽自己去吵,不與媽媽同盟,才有機會改變舊有的戲碼。


或許,媽媽也有機會長出新的力量與自我,能夠不再只靠哭泣來找尋兒女的同盟,而是自己長出力量與爸爸溝通,改變與爸爸的互動模式、改變房子的地基。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書、總結Bowen理論,我認為它將人的視野放大。不再聚焦於「個人」,而是聚焦於「整體系統」來解釋一個人的行為。每個人都是系統中的一部分,當一個人改變了,就有力量影響系統中的運作模式,改變系統。


#一個人生病,#需要全家人一起改變。


這理論不只可以用於家庭中,也同樣可以用於企業組織中。尤其當企業組織一再發生同樣的人事問題,很明顯,是整體企業的制度、系統出了問題,這問題不是割捨單一員工就可以解決的,而是要改變整體系統,才能治根。關於Bowen的系統觀如何應用於企業中,可以閱讀《#做自己的職場情緒教練》這本最新上市的新書。

未提供相片說明。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arrow
arrow

    Ashley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